文/一帆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不但善于作曲,还弹得一手好琴。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非常敬重他。
有一天,天气晴朗,公明仪带着琴来到郊外散步。微风轻轻地吹着,路边的垂柳随着风儿在来回飘动,远处有一头老黄牛正在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来了兴致,他摆好琴,拨动琴弦,给这头牛弹起了古雅的乐曲。可是,老黄牛一点反应都没有,只顾一个劲儿地吃草。公明仪心想:也许是这首曲子太高雅了,老黄牛不喜欢听。于是,他就换了一首曲子。可是,老黄牛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依旧在那里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拿出自己全部的本领,弹奏了他最拿手的曲调。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一赶牛虻,仍然低着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公明仪见老黄牛对自己弹奏的曲子始终无动于衷,失望极了!他停止了弹奏,坐在那里唉声叹气。这时候,从路边走一个人来,好奇地问道:“公明仪,你今天这是怎么了?不好好弹琴,反而坐在那里长吁短叹,发生什么事了呢?”公明仪垂头丧气地说:“唉!今天太失败了!我给这头老黄牛弹了好几首曲子,它都没有任何反应。”那个人听了笑着对他说:“不是你弹得曲子不好,而是你弹得曲子牛根本就听不懂。如果你弄出个牛能听懂的声音来,它一定会有反应的。”公明仪听了哈哈大笑:“原来如此啊!”
公明仪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嘿嘿一笑:"老牛,接招吧!"然后拨动琴弦,弄出了像牛虻一样“嗡嗡嘤嘤”的声音。果然不出所料,这次老黄牛有了反应。它以为是有牛虻,就使劲地甩动尾巴来回驱赶。老黄牛忙活了一会儿,没发现牛虻,但牛虻的声音却越来越大。于是就抬起头,好奇地东张西望,随即又前后左右转着圈寻找牛虻。忽然,牛虻的声音戛然而止,老黄牛继续低头吃草。
公明仪笑道:"有趣!让我再逗一逗你。"这次,他在琴弦上拨弄出了小牛犊的叫声“哞、哞、哞......”这声音就像一头正在寻找妈妈的小牛焦急的呼唤声。老黄牛听了一惊,连忙抬起头,抖了抖耳朵,凝神细听,然后朝着公明仪跑了过来。
成语“对牛弹琴”就来自这个故事,人们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谈论高深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