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参加了30天写作计划,初衷有二个,一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日更,二是想在月底前完成原创200篇的目标。前面一周很顺利地坚持下来,过完一周之后,开始寻思要写什么题裁。
不知道是不是这一周的心理建设做得很好,没有什么为难纠结之事,连带大脑也开始迟钝起来。关键还是最近这二个月读的课外书实在太少,输入量很不够,生活稳健有序地过着,思考问题的密度明显变窄。
今天一大早去图书馆,第一次在图书馆里看除考试外用书,主要是想换换脑子,找找灵感。看到《线的秘境》这本书,有不少艺术家在书中提到他们是如何获取灵感的,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来源有大自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科学发现中找到无穷灵感、从哲学讨论中获得思想的火花、通过互联网、浏览喜欢的艺术博客、看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从时尚设计师那里吸取灵感、来自内在的经历、人生的所有时刻阶段、还有人们的性格等、对世界的观察、音乐家、歌词和名言的影响、诗歌、器乐、任何社会现象和事件、人类的文化传承、自然的力量和神秘知识的吸引力、看绘本小说、旅行、日常生活和成长经历。
当我把这些艺术家的灵感来源罗列出来后,发现写作其实也一样,我们写作的灵感从上述这些事件里也可以生发出很多可以写的素材,关键是我们对哪些部分投注了精力和兴趣,哪些部分是我们平时忽略的。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一定要通过阅读大量的书,才能有写作的契机,一定要经历心灵痛苦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
其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有趣好玩的事,比如我去上班时路过的店铺,他们店里有一只狗妈妈,生了一只不足一个月的白色小奶狗,实在太小了,所以显得特别娇憨可爱。每次经过这家店,我都会刻意停下来看一看那只小狗狗,有时还会拍下它的模样。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好玩的事情发生了。在过去的一周里,每天中午我从那家店门前经过,这只小奶狗都会跑到我脚边,小尾巴摇得可欢了,还会舔我的鞋子,绕着我转圈,好象我们是老朋友一样。
我比较擅长的还是写侧重于个人成长的部分,对于其它题材涉猎不多。这几天一直在有意寻找还有哪些部分是我没写过的,就象前二天写的那篇文章《遇见音乐,遇见你》,其实是想尝试写一写关于音乐通感的。我喜欢音乐象喜欢运动一样多,它们就象是卵生姐妹,缺一不可。这二三年听过不少音乐,却从未试过写下听音乐时的感受。第一次写音乐通感,内心里汹涌澎湃,笔下却难以描述,这种感觉就好象你的四肢百骸都在与这首歌共振,却找不到合适的文字将它们表达出来。
自我检讨的结果,可能是我的阅读面还是太窄,量太少。尤其是今年以来,把学习重心放在备考上之后,看课外书的数量一下子锐减很多。对词汇的掌握量上、语句的表达上,都比较匮乏。这么一想,人真的没法偷懒啊,就算是要备考,还是要多看书,多把触角向外部世界伸展,做好知识储备多样化,目前只能从时间源头、精力管理上下狠功夫。不进则退,人的精力放在哪里,时间不会骗人。
经过这10天练习,体会到日更不易,这需要写作者时刻观察和思考,大脑根本不能停,拼命学习思考输出。一旦养成写作习惯,只要文思枯竭,找不到可写的题裁时,就要寻思是不是自己大脑又偷懒了,是不是没有在持续进步中,这实在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持续充电的最佳方法。
接下来的三周,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写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主题,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惊喜。唯一明确的是,只有始终保持奔跑的姿势,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才有可能在月底交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拼命奔跑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