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徒
【 Hi——那个时常追逐着别人的你,还好么?】
01
曾经有段时间,很羡慕那些可以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的人。羡慕他们不自卑、不怯场,懂幽默、反应快,可以在人群的注视下谈笑自若。
而我,只要面对陌生的人群,就会本能地想往后躲。常在心中祈祷着,最好他们都忽略我、无视我、透明化我,这会让我觉得轻松自在。
这样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似乎是与生俱来。从小,老妈就一直教导我说:“你不能总这样,要学会多跟别人交流。你看咱们院儿里那个谁谁谁,出门儿多能说会道,大人们都喜欢她。”
简言之,是要我向她学习——学习她能与人亲近,学习她能博得旁人喜欢、学习她灵活聪颖的社交技能。
老实说,我一开始觉得,爱在家宅着,不算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更算不上什么缺点。直到无数次听见邻居们劝告我妈:“得让你闺女多出门儿,整天在家待着不好,性格太内向了”,以及我妈曾深切为我担忧过的,认为我长大后会患有社交恐惧症等一系列交流障碍。
这些都让我觉得,似乎爱一个人待着,不喜社交,没太多朋友,是一种病态。
于是愈发羡慕那些乐观开朗、朋友众多、心理承受能力极强的同龄人群。他们是那么的自信、耀眼又独具人格魅力。
也曾竭尽所能,试图向他们靠拢。比如,刻意去维持关系,好让自己显得朋友众多;刻意表现得神经大条,好掩饰内心的敏感脆弱;刻意学着去乐观积极,好洗刷骨子里的随性冷淡。
但折腾一圈下来之后,只觉得自己变得更加痛苦。人们若因此而喜欢我,喜欢的是戴面具的我,喜欢的是我所扮演的角色。我只有一直不停地“表演”,才能保持住这种喜欢。
试想,当你成功融入一群人中,让大家自认为跟你关系很好,听他们赞你乐观开朗、不拘小节的时候,你并不能从中得到欣慰或满足,似乎他们是在夸奖一个跟你毫无关系的人。这种感觉简直比直接讨厌你,来得还要痛苦。
更重要的是,你不能从这种违心的交往中与任何人产生羁绊,即使表面上再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但心理上总会觉得隔了一层。为什么呢?想来想去,该是因为自己不够坦诚。坦诚,不一定是要大大咧咧、直白爽朗。而是不善言辞的人,内向敏感的人,敢于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曝晒在阳光下,不伪装、不藏匿,这才是真的坦诚。
02
所以后来,不再强迫自己必须热情、必须健谈、必须大度、必须强韧,而是开始静下心来,努力去做好一个真正的我。
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性格就全无瑕疵,该被放任自流。在从内向外靠拢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做出了许多改变。明白了,不该一刀切地摒弃内向,追逐外向,而是应该有所取舍,分辨清楚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比如,接受了自己偏爱孤独、不喜社交这回事,而去优化因此带来的自卑、消极和过分敏感。
再比如,接受了自己文静内敛、不擅争夺这回事,而去优化因此带来的脆弱、感性和易于顺从。
有时,不是内向使人产生偏见。而是,伴随着内向而来的悲观、多疑、不擅沟通,让人觉得反感。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但足够坦诚的人,相信也一样会被人群接纳和认同。
就像现在,我身边依然只有零星的好友,周末闲暇的时光也常用来看书码字。和从前不同的是,我不再怀疑、焦虑,而是找到了最顺应内心的生活方式——面对朋友,我时常留有底线,不去打探对方隐私。该支持时不退缩,该回避时不出头,给彼此留有空间和余地;面对自己,我尽量顺势而为,不辜负当下,想做什么就鼓励自己去做,不必为了闲言碎语去刻意为难自己。
所以,人们有时会怀念童年、怀念青春,这种情结,我很少有过。因为觉得那时的年华被我搞砸了许多,总在该坚持时放弃,该果断时犹豫,使得岁月被蹉跎,时光被浸染。倒不如像现在这样,真实地做着自己,坦率地展现自己,然后得到与这个自己相匹配的工作、生活和知己。
最后,如果有人信誓旦旦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放轻松,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我会从容不迫拿下他的手,看着他说——不,做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坦诚地接纳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紧接着,那些个什么幸福啊,满足啊,开心啊,自然而然就会来了。
专题1【心灵之语备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