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人迷信。比如,给过世的亲人烧纸送钱。
在电视剧《父母爱情》里,当两个迷信的农村妇女江德华和邻家嫂子,在鬼节给死去的父母烧纸的时候,梅婷饰演的安杰老师是不以为然的。但是,在小姑子信誓旦旦地说“你爱信不信,反正我的父母在阴间那边有钱花,吃香的喝辣的;你的父母因为缺钱,可就惨了。”不迷信的安老师竟然也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第二天,还是趁着月黑风高,一起到路边去给父母烧纸送钱去了。
现在每到清明节、鬼节,即使在城市里,城乡结合部,晚上路边也偶尔见到有烧纸送钱的。
再比如,农村传说的给生病的小孩叫魂。
有的小孩,生病多日不好,多方求治无效。然后请神婆上门,给孩子叫魂。晚上拿着孩子的衣服,走到某个路边,抖抖衣服,叫几声孩子的名字。有的传说,第二天孩子就痊愈了。一直到今天,不光在农村,甚至在城市里,也有给孩子叫魂的。
与其说烧纸送钱和给孩子叫魂有效,不如说主要是心理慰藉作用。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学效应,让你做了这件事以后,心灵上感觉到安慰。然后,如果恰逢正赶上有效果,正好等于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从而将更加迷信。
在这里,有两个心理学效应,一个是帕斯卡赌注效应,另一个就是求证偏好(confirmation bias)。
帕斯卡赌注效应
你猜的没错,这位帕斯卡就是科学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帕斯卡,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帕斯卡在生命的最后10年,投入神学的怀抱,关于人们对于是否信仰上帝,提出了帕斯卡赌注效应。
他认为,人对于心向上帝是否存在的信息是一个赌注。对于任何人H来说,如果有两个选择,选择信任上帝是Y,选择不信任上帝是N。如果选择信任上帝Y,对于人H 有更大的好处,H就应该选择Y。
帕斯卡推论上帝的存在与否各有一半的可能性,而相信上帝存在带来的好处就会更大。假设上天堂的好处是无穷大∞,而不能上天堂的好处是零0;上帝即使存在的机会再小,乘上无穷大,也会得出无穷大∞;上帝不存在的机会再大,与0相乘也等于0。
所以帕斯卡的结论是,你应该信仰上帝。
实际上帕斯卡的论断,关键点就在于设定的假设上:假设上帝存在与否各占一半的概率。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有人不信上帝,说是根本不存在,那就不是一半一半的问题了。但是,世界上也确实有许多人相信上帝存在,宗教也仍然在吸引人们入教。
问题在于,由于人们面临问题时的无知和无助,有的时候本身就信仰不坚定者,就容易采取信仰迷信的态度来给自己心灵慰藉。因为,烧烧纸,叫叫魂,成本不大,一旦管用了呢?那不就赚了嘛!这就是典型的帕斯卡赌注效应。
帕斯卡赌注效应还有其它的例子。比如亲人病重,医生开出的药方治愈的概率是30%,你是否愿意负担高昂的医疗费?如果你拒绝,则等于放弃治疗,一点机会也没有;如果你接受,大多数的情况是在花冤枉钱。比如癌症晚期患者,医生提供一个全新而高昂的试验医疗方案,你用不用?大多数人,采取的措施是不惜代价,结果钱花光了,人也没了。
你的房子着火了,有人告诉你,你的孩子在里面,你现在一点没有孩子的其它信息,你信不信呢?恐怕大多数家长的选择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冲入火海,找找孩子是唯一的选项。
鲁滨逊在一座荒岛上,画上SOS求救信号,希望天上飞过的飞机中的飞行员能够看到,把自己救出去。飞机瞬间飞过,飞行员正好探头看见荒岛上求救信号的概率非常渺小。你作为荒岛求生者,做不做许多看似徒劳的努力呢?大多数人的抉择是,只要有力气做,就一直做下去!
看历史书籍和电影故事,总是对那些中反间计的主角不以为然。以为是他们决策失误才导致让谣言得逞。实际上这里面也可以用帕斯卡赌注效应去进行分析。当谣言来临的时候,作为主要决策者是要分析信谣言还是不信,如果选择置之不理,一旦谣言是真的,对于己方的损失不可承受。作为一个对己方控制力不强的领导者,很可能选择信任谣言。“物必先腐,然后虫生之;人必先疑,然后馋信之”。
第二个效应就是求证偏好(confirmation bias)
这种心理学效应,就是当人们心里面已经相信什么东西,或者自己有什么倾向的时候,然后再在现实中寻找符合自己偏好和倾向的证据。这种偏好的求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
比如,人们相信听到喜鹊叫会有喜事报,所以听到喜鹊叫就高兴。一旦遇到,正好生活中有件好事敲门,然后就印证了自己的感觉。下次,听到喜鹊叫,就会更加相信“喜鹊叫,好事到”的说法。
再比如“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当左眼跳个不停的时候,有人就感觉会有好事。如果正好能够寻找到生活中的好事,就印证了这种预言。然后下一次左眼跳的时候,就更加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