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试着聊聊,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心理过程。
可能会耗费看官们10点脑力值和10分钟时间。
上个周末,去逛了一趟西湖,期间看到一个叫“一点点”的奶茶旁边排了很多人,女朋友也想喝,不为别的,因为排队的人多嘛,以前也没喝过,味道应该很好,然后我花了近半个小时排队,但味道仅是一般,并没有超出预期太多,从价值成本上来看,我花了半个小时时间+十几元钱<得到的体验价值,不出意外下次不会再买了,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会来购买这家奶茶,我们原先都没有体验过也没有听说过,仅仅是因为排队人多吗?这对于原本没有消费奶茶动机的人来说,有什么说服力?
还有一件事情,情人节为女朋友选一件礼物,期间我是纠结的,因为搜寻我的大脑,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信息来帮助我选择判断,选择衣服不可能,错误率太高了,最后到了京东,看到化妆品推荐,选择了一只ysl口红(因为有一段时间看到过推荐)。
后来整理了下思绪,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口红,到底是因为什么动机和信息导致了这些选择的发生?
回顾购买决策的五模型(问题搜索、信息搜寻、方案评估、购买决策、购后行为),在每个阶段都有涉及,但是最终有一个关键点存在,这个关键点就是“产品知识”。
以前学习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概念,我们学习其实就是将现有看到的知识(外界所接收到的所有刺激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通过筛选存储到大脑里,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再从大脑里“调出来”,来应对受到的刺激。
这个可以解释我为什么要去排队买奶茶,“一点点”奶茶我们以前根本没接触到过,没有它的一点点相关知识,但是有这么多的人排队,传递给我们关于奶茶的知识是:好喝,诱发了之前体验过好喝奶茶的过往经验,引发了消费动机。(你可以笼统的不负责任的说这是从众效应,但是从众效应可以建立在此产品知识的强弱之上)
广告是把知识装进你脑子里的过程
的确,当你不知道精油是干嘛的时候,阿芙一遍一遍的告诉你;当你不知道脑白金是干什么的时候,它两边三遍的告诉你;因为这些产品建立在“日常常规认知之外”,他需要将大众没有接受过的信息“装“进你的脑子里,以在你有消费动机的时候选择它。
不过,这种方式的成本巨大,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承受将知识传达到每个人的费用。
可信的知识来源难能可贵
消费者头脑中哪些信息是”最可靠的”?
下面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几种信息来源方式:
经验来源:以往购买过、使用过、体验过的信息;
个人来源:家人、朋友、邻居,熟人的判断和评价;
公共来源:大众媒体、社交媒体、评级软件和平台;
商业来源:广告、推销员、经销商、货架、包装;
消费者日常生活中能接受到大量不同的信息,除了商业来源和经验来源之外,个人和一些公共来源是所谓的“口碑”,基本上产品的客户50%甚至更多来源于口碑,这些途径以互联网传播或日常谈论的方式,将可信的“产品知识”在互联网上或者线下传播,形成“网络效应”(市场“临界点”的关键因素)。
而经验来源,是其中最有效的,因为他代表了个体的直观体验,很多产品在新品推出之时,都用“体验装”来让客户试用,来达到这一目的,但可悲的是,大多数“试用装”都是“残缺体验”,不但没有让客户获得良好的知识经验,还加深了客户不再试用此产品的心态。
在消费者的信息搜寻和方案评估阶段,可信的知识是最重要的购买决策信息。
母婴电商的发展
我们可以来看看母婴电商市场,基本上每一个母婴电商发展起来都有“社群、社区”,因为在每一个新晋父母的过往生活中,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更别说去让他选择奶粉品牌,选择孩子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不靠谱啊老铁(就像我选择化妆品一样纠结),因此在这个行业,养护孩子的知识是刚需,也是平台营销的重要有利手段。
总结:
当我们在做市场营销,卖一件商品的时候,需要看看核心目标消费人群,他们大脑里面有什么知识,扯来扯去,又回归到消费者调研上来了......
在马车的时代宣传汽车,你告诉客户汽车是不用马的马车,可能会让他们更好理解一点。当然,当你的任何产品呈现出来以后,要么给予他足够的信息帮助他判断,要么利用他以前的知识帮助他判断,要么给他植入你的产品知识让他判断,很多时候我们是用自己大脑里面的知识来帮助客户判断,哦,这有一句很普遍的形容词“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