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听了好多别人录制的有声读物。印象深刻的不多,我个人觉得普遍有几个问题:
1、懒洋洋
有些一看书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可是一听,就怀疑朗读的人是不是躺在被窝里念呢。
声音很闷,而且慵懒。每个字都不是清晰地吐出来,而是在嘴里做布朗运动。我们常说,用声音感染人。朗读者自己都不兴奋,别人怎么会对你读的东西感兴趣呢。
对于这种情况,我个人的建议是:「假笑」。
「假笑」会对声音的亮度,吐字的清晰有一定帮助。具体做法是:
先咧嘴笑。
两个嘴角向两个耳朵方向咧。
咧嘴的同时,把两个「脸蛋儿」向上推。
然后保持住这个状态,开始录制。你可以先用平时的状态录几句话,然后再「假笑」着录同样几句,然后播放对比,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实际上,理想情况应该是,朗读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自己要录制的文字,对内容有很深地兴趣,渴望马上把这些分享给听众。可惜有些人做不到这点。
2、没态度
没态度,意思就是「只是在念」。
「客观中立」,有些人可能是这么认为的。不掺杂自己的情绪,只是把作者写的内容读出来。
还有些人,不在乎什么态度,就是「见字出声」—— 「我只要只字不差、不打磕巴念出来就可以了」。
上面两种,我都不认同。我的观点是:朗读者不要害怕表露出自己的情绪态度。
首先,作者写作时就是带着情绪和态度的: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认为什么是真、相信什么是假...
我们上学的时候,语文课上老师总是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文章也是有中心思想的,有时候这个思想可以从题目一窥而得,有时你得通读全文,理解之后试图自己来得出。
在正式录制的时候,作者的情绪态度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朗读者朗读时的基调 —— 主题、风格、感情等。
其次,干的时间长了,你会有一个稳定的听众群,他们喜欢听你录制的音频,甚至看到一些喜爱的文字就会想到「如果某某某能把它读出来就好了」。
从他们的角度,是希望能听听你对某个文章的态度的。可能他们没有一下子就体会出文章的基调,但是通过你的朗读,他们会惊觉:「对,就是这个味儿!」
所以,在朗读时,不要害怕显露出你的情绪态度,甚至是感情,因为听众收听音频就是希望听到这些。坦诚地面对听众,把每一次都当做是一次交流,而不是「我读你听不要乱说乱动我根本不在乎你听懂听不懂」的游戏。
我们总是说「真诚」,嘴上说谁都会,真到做的时候就哑火了。演员在台上的时候,他一定是真诚面对观众的。不要以为台上台下有距离,观众看不清楚。事实上,演员的一言一行观众都清清楚楚。演员什么心思,藏都藏不住。朗读者不是么?谁认真准备了,谁敷衍了事,听众那也是听得真真儿的。你以为你能掩饰得好,殊不知人家早把你音频关掉,换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