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修班第二期1.0读后感之七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武阳中学李静雪
今天阅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卜玉华教授的论文——《试析中国班级生活当代变革的基本主题及其伦理面向》,暑假期间有读过一次,读不太懂。这次是第二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如,标题突出中国班级生活的当代变革,那么当代之前的主题是什么?又经历了哪些阶段呢?再如,何为伦理实体?它与班级生活有何关联?我们怎样参考其意义来建设“我”的班级、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生活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一、读框架结构——了解全文脉络
每次阅读论文时,我总是习惯先读题目、摘要、关键词和大标题,这样的习惯坚持了一段时间,对于自身的论文撰写还是挺有帮助的。我对卜教授的这篇论文进行了思维导图的整理(如图1),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文章的脉络再一次清晰明朗起来,也使我从纵向上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作者从过去近三十年中国班级生活变革的基本主旨和合理性出发,突出了中国班级生活变革有待深化的两个主题:情理与法理、个体与集体的紧张关系,最后突出了中国班级生活在伦理实体意义上的探讨,阐释了伦理实体的内在特质及意义,并强调在伦理实体意义建设的班级生活之内涵,并进行了举例补充。这是一个完整且严谨的文章结构,其中值得我借鉴学习的是卜教授按照年代的时间顺序归纳了中国班级生活变革基本主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如何判断中国班级生活当代变革的合理性?变革对儿童成长还可能意味着什么?还有哪些主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引出一系列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文章第二部分——变革的合理性的阐释部分。我不由地想到自己在撰写论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章节的排版和分层上。确实,自己在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拟定的标题不能简洁而凸显主题,各要点之间的联系不够强烈,过渡不够自然等等,通过阅读专家、教授们的专业性文章,让我慢慢对文章框架的构建有了新的认识和学习。
二、读内涵意义——学习新理论知识
作为青年教师,阅历浅、教龄低、专业理论匮乏、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等原因使我在阅读专业性的文章时显得比较吃力,但也因此有更多的收获和共鸣,感悟比较深。下面我就文中的伦理实体及其建设班级生活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
何为“伦理实体”?它和班级生活有和关联?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卜教授从伦理实体的角度阐释了其内在特质、意义及建设班级生活的内涵。读到“伦理实体”这一词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班级生活为何会与伦理实体产生意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关联。我迫不及待地开始查询关于“伦理实体”的解释,高兆明在《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探微》一文中提到,黑格尔将“实体”理解为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外化运动,在客观精神阶段即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真理性存在就是客观“伦理”,黑格尔将“道德”与“伦理”相区分,自由意志在内心中的实现就是道德,自由意志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得到充分的现实性就是伦理。[1] 卜教授在文中对伦理实体进行了以下阐释:伦理实体的本质是伦理精神,伦理本质上是情感。情感和伦理精神非常重要,正式情感与伦理精神使得个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使其成为具有群体性的个人。放在我们的班集体中,就可以用“群体中个体感”这一概念的意义加以理解,对于学生个体,它既有约束力,使其按班集体的要求为人处事,也具有放大个体存在价值的作用,会使个体觉得“我做事不只是为自己,还为我所处的这个班集体”;对班集体而言,它增进了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感和归属感。生存在班集体中的个人在伦理实体中学习、工作、交往并被塑造着,持有其所在班集体的共同价值态度,也按群体的共同行动方式而行动。
那么,怎样参考其意义来建设“我”的班级、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生活呢?我觉得可以参考卜教授的阐释,将班级的组织规章制度整合到班级人际关系的情理结构中去。将学生个人的自尊与自立于班级共同体相连起来,让班级生长出共同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模式,那么,班级就是真的伦理实体,就能承担化育学生的德行、涵养学生的品格,引导学生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人生理想的责任。具体到实践操作,我和班里的孩子们以共同的班级愿景,一起讨论制定了班徽、班旗、班训、班级口号和班级公约等。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以学生的自然规定性为基础,把普遍的伦理性的东西陶铸到学生的生命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东西,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有了德行。我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达成共识,融通学生个体和班集体间的对立,让学生喜欢上学,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读班级实践——反思班级管理不足
在细读的过程中,作者的一些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如卜教授在“班级变革仅关注‘权力-公平’问题,并不足以培育自由自主发展的人”这一要点时,指出站在教育学的视角下,我们会发现,即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在班级生活中也未必是主动和快乐的,有时他们表现出的是无所适从、任意妄为、孤独无助或郁郁寡欢。这说明,班级生活中的权力下移未必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它并不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充分条件。现在,班级生活中的权力下移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班级中常见的现象:老师给学生提供若干种答案,让学生从中进行选择。这是把“自由”等同于“选择自由”。第二种是完全放任,任学生选择。[2]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所带的班级,之前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就有了一些蛛丝马迹。从接班到现在,我总是对孩子们放心不下,从小学六年级成为初一新生,他们需要转变和适应的方面有许多,我总是怕他们不能适应,帮学生想好各种应对的方案,让班干部总负责,让学生们按照自己设定的轨道前行。却不曾想,原来这便是卜教授所描述的班级生活中权力下移的第一种情况。我把学生的自由理解为单纯的选择自由是不恰当的,因为学生的选择首先是是否愿意选择,其次才是选择什么。我未理解“学生的自由”这一先决条件,而是简单的给予学生“选择自由”,却不曾想真正的选择根本无法先定,而是随实践产生的。而学生的班级生活也是无法先定的,随着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积极交往和不断实践方能顺势展开,它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德国的教育学家本纳说过,“如果我们强迫未成年人进行由他人决定的活动,从而使他们找到他们的确定,我们就不能倡导他们的可塑性;同样,如果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其确定性,并在此意义上具有可塑性,那么我们也无法要求他具有主动性。”[3]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我曾针对学生自律能力差的特点所设计的班会活动,设想的是希望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自发地讨论和提出自我改进作业效率的建议,但只是在班会召开之后的一两个月时间里,学生比较自觉,能够进行弹性学习。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还是有许多学生不能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习惯依旧需要加以监督和改进。从源头上看,我作为班主任没有洞察出自由与选择自由的区别,设定了单一的选项让学生进行选择,却未曾想过他们是否在一开始时就愿意选择,才能更好地选择什么,看来我需要认真地反思并作出改变!
参考文献
[1]. 高兆明. 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探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4).
[2].卜玉华.试析中国班级生活当代变革的基本主题及其伦理面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45.
[3]同上: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