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拍摄的《肖申克的救赎》已经成为众多影迷中的一座神殿,那里供奉着的,是人对于自由和自主的不竭向往和不舍追求。虽然这部电影并非真人真事,而仅仅是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同名小说,但是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影迷心中的无可替代经典。
有些时候,靠想象力和才华支撑起来的东西,甚至比实际发生的,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比如《西游记》比之玄奘的西行求经,《美国队长》比之海豹突击队,以及《肖申克的救赎》比之于《沙卡的救赎》。
以下是《沙卡的救赎》——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的官方推介。
同样是锒铛入狱,同样是铁窗生涯,满屏的暴力、凌辱和恶行,隔着纸张都能感受的压抑、灰暗和绝望——你一定想到《肖申克的救赎》。但《肖》是虚构的剧情,《沙》却是真实的人生。你会看到一个孤独的男孩,他分明像我们很多人一样长大,却因为父母的分家和感情破裂,从此堕入黑暗,并最终在19岁那年,带着满腔的愤怒与绝望,因谋杀罪被捕入狱。
《沙卡的救赎》讲述的正是他入狱后的故事。狱中19年,7年单独监禁,沙卡终于一点点醒悟,造就他此生遭遇的,不是世界的丑陋和冷漠,而是自己的想法与选择。他告诉自己:“在我生命的每一天,我要尽我所能为这个被我伤害过的世界做出补偿。”
如今的他再也不是当年孤独而迷茫的少年,被愤怒和恐惧所支配;而是站在TED讲台上眼神坚定、泰然自若的精神导师。他的人生经历激励了成千上万人。
而当我昨日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这本19万字的译本读完后,更加深切感受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如文中的沙卡或电影中的安迪,都在自己难以逃离的肖申克监狱里,浑浑噩噩,不知所终。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先看沙卡的牢笼。
自幼遭受母亲的家庭暴力,父亲羸弱,父母反复分居同居;底特律暴力肆虐、毒贩横行的贫民街区;学校、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对非裔美国人的种族歧视;腐败低能的政府;枪支、毒品、暴力、性对青少年几乎毫无门槛的准入。这些是20世纪90年代初,沙卡走上售卖毒品的外在原因。
争强好胜,虚荣自大,唯我独尊,愤怒烧心,暴力倾向,毫无节制,无法无天。这是19岁被逮捕以前,沙卡混迹街头,冒着枪林弹雨,踩着鲜血绿钞,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渊的内在缘由。
结果他在一次售卖毒品的交易中因为口角,争强好胜,过度防御,用手枪打死了一个潜在顾客,锒铛入狱。高墙之内,他仍旧依然故我,斗殴、袭警、越狱、违规、两次单独禁闭,而这些案底,导致他连续两次申请假释都未能获批。
直到他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他接触到了一批有精神追求的导师和同龄人,组织学习会,讨论思考总结,不断提升自己;他利用独自的时间,大量阅读非洲历史、心理学、神学、冥想之类的书籍;同时他用一台用了五年的二手文字处理器,开始创作出版小说,旨在引导犯罪的青少年痛改前非,洗心革面;他把每一次想动用暴力的经历记录成日记,既防止冲突又锻造忍心。
但是真正带领他走出这座肖申克的,是爱,来自于儿子杰伊和恋人埃博妮的宽恕、希冀和坚守。 儿子的来信让沙卡懊悔不已,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所以他一定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出狱。未来妻子埃博妮的一直守候让他冰冷的心倍感温暖,让他重拾自尊自爱,让他勇敢地踏出以非暴力方式应对暴力和挑衅的第一步。即便是沙卡被三番五次转狱,有时监狱距离埃博妮的住处有长大十个小时的车程,埃博妮还是一如既往去探望,给他提早出狱出谋划策。
故事最终以喜剧收场。沙卡出狱了,可以去尽做父亲的责任,也可以去用心地对待埃博妮和他们未来的孩子。他还获得了一个帮助青少年罪犯辅导的大奖,给守护他三十多年的老父亲带去了久违的自豪和欣慰。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不都是在自己的肖申克里,惶惶不可终日吗?
我们想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却又妄想会有有千万百万资产。
我们希望家庭幸福美满温馨,却又不愿冲出日复一日的窠臼。
我们期盼变得比去年更优秀,却没能够付出有效的正确行动。
我们梦想有朝一日站在人生巅峰,却发现一直没有走出自己的肖申克。
救赎源于心中,起于计划,落于行动,成于坚持。
愿你我都遇到冲出肖申克的自己。
感谢你的双眼,目送我到最后,你的点赞和支持是我前行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