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底层逻辑没搞清楚,看不到事情的本质,以至于一直在真理和谬误之间徘徊,构成了人生一道道不同的风景。
只有底层逻辑才有生命力。因为底层逻辑在面临变化的时候,能够应用到新的变化里面,会产生出新的方法论。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的话,是这样:底层逻辑+ 环境变量 = 方法论。
如果说只掌握各行各业的“干货”方法论,那只是“授人以鱼”,只要环境出现任何变化,“干货”就不再适用。
但如果掌握的是“底层逻辑”,那就是“授人以渔”,你可以通过不变的底层逻辑,推演出顺应时势的方法论。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了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5种底层逻辑: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每种底层逻辑,也都有不同的思考模型,这里暂不展开。
影响一个人思维和底层逻辑,到底有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能量意识层级
“意识层级”这一模型是美国一位医生和学者David Hawkins提出来的。他根据研究和观察把人所感受到的意识分成等级并打上分数。
比如最低是羞耻,20分;然后是内疚(30分)、冷淡(50分)、悲伤(75分)、恐惧(100分)、欲望(125分)、愤怒(150分)、傲慢(175分);
从200分的勇气开始,人感受到的意识开始产生正能量,比如勇气(200分)、淡定(250)、主动(310分)、宽容(350分)、理智(400分)、喜悦(540分)、平静(600分)、开悟。
开悟是700到1000分的人达到的境界。那么谁是真正开悟者呢?
可以想象真正的开悟者在人群中是很少的,作者也说他一生很少看到真正的开悟者。借用孔子的说法,我想真正的开悟者至少要达到“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在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交织中展开并向前推进的。
从意识层级这一模型来看,200分以下很多的情感或意识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200分以上的情感或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开始去关注周围的世界和人。
要使人持续保持在正能量之上,身体的精进为首要
你今天锻炼了吗?有多少人有运动习惯的?每周运动3到4次,每次半个小时以上。
真正意识到运动健身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的人还是有限的。其实,人的懒惰、人的惯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影响一个人底层逻辑的核心因素是认知
我们需要不断地升级我们的认知能力。认知升级方面,可以包括技能、知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第一个是技能的层面。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技能训练有点小儿科,其实不是这样。有时在技能方面如果有一些突破的话,会把自己的人生带到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境界。
王石60岁去哈佛的时候,英语基本上是不能开口的。但他去了哈佛剑桥之后,语言能力大长,甚至可以用英文发表演讲。
后来,有一次见几个朋友一起去见纽约大学的校长,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开了一个下午的会。大家惊讶地发现,他已经可以比较流利地全程用英语讨论工作。英语这个技能的提升,到底给王石带来了什么呢?
掌握了语言这个技能,王石可以自如地成为WWF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董事,被当选为亚赛联的主席,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一起讨论全球环境保护问题等。
英语这一技能的提升,让他在不一样的世界舞台上学习和成长,并发挥影响力。因此不要低估技能对认知升级的贡献。
认知升级的第二个方面是知识。
彼得·德鲁克先生说,他每三年都要学一个新的东西,每三个月要在一个领域的知识上下功夫。
另外查理·芒格说脑子里面一定要装一百多个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来自生物学、量子力学,或来自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地。他说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大大的扩展我们的思维。
这些道理我很早就知道,但是都没有照着做。知行合一其实最难。
认知升级的第三个方面是思维模式。
人常常在思维模式方面有自己的惯性。有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他写了一本书叫《快思考和慢思考》,书里面讲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系统一思考和系统二思考。
系统一思考大部分是本能的直觉的,不太烧脑,不太需要消耗很多大脑的能量,好像是处于自动驾驶模式。而系统二思考需要刻意的努力,需要用到深度思维,很烧脑的。
系统一思考常常会受自己的错觉所影响,会被错觉带到沟里去。而系统二思考虽然很烧脑,需要刻意努力,但有可能获得更多更广的神经链接,以产生更好的更入木三分的洞见。
影响底层逻辑第三个方面是情绪情感。
人是情感动物,人的情感的丰富性和波动性为人生增添了很多色彩和美好!
但是水能载舟又能覆舟。为情所困、为情所扰、为情所伤的例子司空见惯、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情绪和情感管理方面要持续成长。
情绪情感管理的最高境界可能是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此心不动是指轻易不会动到心,更不会伤到心。心平如镜、宁静致远。内心震荡的波幅不能太大,剧烈震荡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不能持续时间太长。
但这样是否会心如止水、了无生气、缺乏能量呢?王阳明又补了一句,随机而动!
机缘到来的时候,人的情绪情感可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波澜起伏,产生的能量可以让人为之一惊。但如何把握这个机缘呢?这可能就需要智慧了。
当你热启动的时候,我们就要能兴奋起来,调动全身心的能量,去完成一件事情。
这让我想起一句著名的话:上天啊,请赐予我平和的心,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赐予我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赐予我智慧,去分辨哪些可以改变哪些不可以。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需要长期的努力,所以老子才会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现在有大量研究,发现正念不仅可以让我们变得内心更平静,更能管控情绪失控的情况;正念还可以改善我们的睡眠,提升我们的记忆力、注意力甚至聪明程度。因此大家不妨试一下。
关系
影响一个人底层逻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交往,与他人的关系。这一社会关系包括了跟家人、跟同事、跟朋友、跟其他人的关系。
前面我们讲到身体的、认知的和情绪情感的,好像都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好像我们能够独善其身,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部分。
社会关系的质量对于人生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我们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社会关系定义了我们的人生。
人生很多的快乐、幸福以及痛苦都是我们的社会关系造成的。人的很多烦恼、甚至是精神和心理疾病都是由社会关系问题触发的。
在中国人的智慧中,社会关系的好坏首先要归功于或归罪于自己。自己没搞好,社会关系也搞不好,首先不要怪别人。
因此,如果跟老婆/老公、孩子、老板、下属、同僚、朋友、合作伙伴和其他认识不认识的人,在关系上出了问题,先要检讨一下自己。
而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自己想一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关系是什么,现在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
如果某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很高,但状态又很不好,那就是需要重点关注解决了。这些问题通常也比较棘手,因此很多人会采取逃避和拖延的方式,把头埋在沙堆里面,眼不见心不烦。
确实,有些事情需要时间,拖一拖也许就会有转机。但当事人一定要觉察到这样做对我们身心的影响,我们常常需要因为逃避或拖延付出额外代价。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行了一番审视,发现自己的所有关系都出现问题了,好像与所有人都拧巴了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他为敌,那首先要想的是自己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与世界不能和解,首先是因为我们与自己不能和解。因此,我们就需要沉思一下,我在什么地方无法接纳自己,为什么不能接纳。我们接纳了自己,才能开始接纳这个世界。
我们要在社会关系领域持续成长,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方法就是策略思考,经常性审视自己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并主动引导各种社交关系的走向。
每个人主动构筑或被动形成的关系网的差异是很大的。
每个人自己所处的关系网就像一个小宇宙,自己可能要常常自问自答一番,我的小宇宙变得更活跃、更多元化、对每个节点更有价值了吗?
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别人的关系网中的一个节点,是整个大宇宙中的一份子。作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你对整个网络、整个大宇宙更加有价值呢还是相反?这些都需要常常审视。
从微观来说,就是要分析每个重要社会关系的质量和走向。
举例来说,与自己的老板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老板的,也包括那些大老板像马云、任正非。
有的人以为自己没有老板,但事到临头才领悟到谁是老板。与老板的关系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扰。
我们常常说要管理好自己的老板,连管理大师的德鲁克都专门写了“管理你的老板”的文章,可见管理与老板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重要的管理问题,直接影响我们成功与否、成长与否、快乐与否。
提升同理心
同理心也许是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中最重要的素质了,因此持续提升同理心就很重要。
什么是同理心?
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在认知上能够善解人意,在情感上可以感同身受;就是能够猜准别人难言之隐,就是没有经历别人的经历,但能感受别人的感受的能力。
要培养同理心,首先要学习倾听。
我以前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事,脑子里塞的东西太多了,哪有耐心听别人说话,有时候人家没说几句就把人打断了。
现在我常常会努力克制自己,让人把话说完。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意识,听话听音,想想别人说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当然我现在还没有达到所有的话都很悦耳,都能听出弦外之音的境界,还需要不断修炼。
倾听这两个字,“倾”字用得特别好,前倾,好像是指一种身体姿势,我们身体前倾,聚精会神地听别人讲。但其实真正重要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前倾,而是心灵上的前倾,在心灵上的投入。
西方人称之为Active Listening,积极聆听,说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在倾听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观察。这是同理心中非常重要的技能。人的肢体语言透露出大部分的信号。
语言可以骗人,不开心说成开心,不愿干说成很想干。但身体语言却不太会骗人。很多时候迫于老板的淫威,或者出于情面,说出一些违心的话,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但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表情,特别是体态、手势、眉毛的运动中看出蛛丝马迹。
同理心这种素质中,比较高的层级是接纳多元化。
大千世界五花八门,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儿没有。要在哲学上接受多样性,知道多样性特别是人的多样性造就了世界之美,人类之美。
接受多样性,甚至拥抱多样性,说起来容易。别人跟我的观点不一样,就不是好的观点啦?想事情的方式做事的方式跟我不一样,别人就有点怪、没前途啦?
当然,多样性是把双刃剑,它带来了世界的丰富,促进了创新,但也增加了很多管理复杂性和成本。
这是为什么很多领导者不喜欢多样性的原因。但在创新的年代,未来的领导者,必需接纳多样性、享受多样性、拥抱多样性,并在多样性中成长并灿烂。
主动扩展,主动进攻
在社会关系建设的微观层面,除了同理心之外,还有一个是主动扩展,主动进攻。
但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差。虽然因为工作关系我也认识不少人,但总体来说比较被动,俗话说很宅。
村上春树说得好,感情,不联系就会淡,不珍惜就会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还要多与人联接,体验不同的思想和个性之美!
遵循互惠原则
在社会关系方面,还是要遵循互惠原则。现实来说,单方面付出或索取都是不可持续的。
沃顿商学院著名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对于组织中和社会上人们是如何付出和索取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他发现:
大约有19%的人是纯粹的索取者,他们遇到人就想“他可以帮我什么?我可以从他身上得到什么?”;
大约有25%的人是给与者,他们会问“我能帮你做什么”;有56%的人是所谓互利者,你帮我一些我帮你一些。
格兰特的研究发现:完全的输家是那些过度的给与者,因为他们慷慨地给与别人帮助但反而使自己焦头烂额,无暇顾及自己的事。
但好消息是最成功的也是那些把握分寸的给与者,他们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给人以帮助,最后自己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我想整个社会和各类组织都需要建立互惠互利的文化,我帮你你帮我,不让雷锋吃亏。对于那些只求索取,不思回报的小人我们也就只能点到为止,甚至敬而远之了。
精神
影响底层逻辑的支撑方面是精神、灵性上的修炼。
有个词叫灵修,是否就是指灵性上的修炼。为什么要在精神上、灵性上不断修炼、持续成长?
人作为高级的有灵性的动物,有时会问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这确实就像北大保安问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而活。很多人一辈子都不问这个问题;问了但找不到答案的也大有人在。大概只有少数人不仅问了还找到了答案。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以我现在的想法来看,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人生虽然没有意义,但我的人生我做主,我们能赋予自己的人生一定的意义。
一种底线思维就是:活着就是意义!但这个意义好像太普通了,一点也不性感。
有西方人提出来,Live,and let live,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这句短句好像很有禅意。有些人只顾自己活着,自己活好,但不让别人活,或者不让别人活好。所以,“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就似乎已经是一个相当崇高的人生意义了。
另一个西方人说,Live,Love and Learn,这样就是3L的人生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爱、好好学”,这个听起来也不错啊,这好像是说,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可以这样说:我活过、我学过、我爱过!是否还应该加一个字:play,我玩过?
另外一个女性畅销书作者的一本书名就叫“Eat Pray Love”,吃、祈祷、爱。看来是个吃货,把吃放在第一位。我试着揣摩一下作者所说的,享受美食、敬重上帝、爱人爱己。
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肯定更早。孔子的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照孔子的说法来推测,他所设定的人生的意义藏在三种状态中:
在持续学习中不断有新的领悟,并且乐从中来;
]你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会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看你,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
成为君子,成为跟世界和解的君子,不管人家多么不理解你,你都能够保持平常心。
我们从孔子的另一段话中,似乎也可以揣摩出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意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孔子的话来看,人生需要不断精进,每十年需要有一个大的势能的提升、境界的提升。持续修炼不断升级可能是人生的意义,最后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心灵和行为获得完全的自由境界。
最后的话
其实“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家庭,工作和商业社会,它会在一个人的世界方方面面体现。
希望你能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看清世界的底牌,始终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