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兼职?
这是我今天看了一小篇书中,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现在很多人都在追逐着斜杠,仿佛跨越的领域越多,越厉害,看着自己满满一长串的斜杠后缀,似乎很满足,但是真的达到斜杠的标准了吗?
有些人会弹钢琴,就是演奏家?有些人会插花,就是花艺师了?有些人会写点剧本,就是剧作家了?只是略懂皮毛就能给自己贴上标签吗?我们更多只是经历而已,从认知的深度来说,并没有明显增加。
斜杠青年应该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简单追求多元的结果。
读书≠记录名句
读书不是追求速度,不是要记录多少笔记,读书最重要的是描述读书后受到的启发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哪些经验相关,在记录和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中,会发现不曾注意到的规律和新的东西,而不是填鸭式的把许多书本塞进脑海里。
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习惯性防卫亮绿灯
生活中、工作中你是否经常发现或者自己经历过,当大家之间观点不同的时候,有些人还没有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着反驳,想要证明自己的言论、结果是有道理的,而实际你们之间争论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行为科学的奠基人阿吉里斯有这么一个观点: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而这个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固步自封也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建立绿灯思维是打破这个防卫最有效的办法,对于别人的意见建议,不着急打断和否定,多想想有什么经验或者可以帮助到自己的地方。
以慢为快
经常会看到很多大咖的标签是,一个月N本书,一年几百本书的阅读量,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个阅读量,因此跟着效仿,用最快的速度把书读完,看着摞起来的一本本书,看似满满成就感,但是要回忆起某一本书的内容,却又是模糊的。
不断的累计,但是没有让知识融会贯通,地基不稳,上面越压越多,最后迟早也是要崩溃的,读书慢是为了要解决问题,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当不明白一个问题,通过看书来研究,最后多查阅相关书籍,弄懂弄明白以后,这个知识点才是自己的,才是真的明白了,而不是模糊的似懂非懂的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