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三国,难掩我读时的激动和振奋,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鲜活生动。打小跟着爸爸一起看《三国演义》,片尾曲一响起,立马就想到剧情。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曹孟德——曹操。之所以为名著,在于它不仅写得好,还能真实地反映人性,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读三国,红楼梦时,你很容易从这些作品里发现自己周围的人的面貌,还会反观自己内心,解剖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好的作品,是极其通人性的,直抵人心。这不得不说作家是个思想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同样也是个生活家。
写出这么荡气回肠的作品的,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的,一定是一个资深的、通晓人情世故的大家。他不仅敏感、不仅学识渊博,还细腻、深沉、练达。
三国的作者就让我们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一起感受了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乱世,不仅还原再现了历史,还让我们对历史、对人性进行了思考。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作品中总免不了对人的研究,我们疑惑,我们思索,我们探寻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和动机,人真是万物的灵长,最奇妙的动物。
曹操的狠戾残暴在前几章就初露端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情节:曹操为躲董卓追杀啊,逃命之际,暂住在吕伯奢一家。吕伯奢为了款待曹操和友人,令家人磨刀霍霍,准备宰一头猪,曹操见此情景,心生疑虑,不由分说提刀杀了吕伯奢一家男女老少好几口人。看到这里,见曹操是误杀心里倒也觉得甚为可惜。只心想曹操是急于逃命,是误杀倒也尚可原谅。
曹操二人仓皇逃出吕伯奢家,后不知情的吕伯奢骑着马追出,询问二人为何不待吃食便疾走,曹操思索了一会儿,便做出了让世人惊诧的举动,回头杀害了吕伯奢。我心里一惊,曹操当真做得出?不理后人评鉴,不畏旁边同行者的感受,更不惧自己良心的谴责。这是怎样一个不忠不义之人?
转念又一想,这是乱世啊,人人自危,你不举刀,人家就要杀你,乱世焉有忠义二字?倘若吕伯奢到家后发现一家几口全死在曹操之手,他会对曹操恨之入骨,恨他恩将仇报,如此灭门之灾,他一定誓杀此人。曹操杀吕伯奢之举,是为了逃避吕伯奢对自己的诘问,还是不敢面对天下人对自己的指责,索性一了百了,来个满门抄斩?越往深里想,越不敢想结局。如果你是曹操,面对这种情形,你又会怎么做呢?
曹操是心怀天下野心的人,即使背着骂名,他也要这么做,面对同行同僚的指责,曹操说出了千古名句:宁要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
也许当时,在他心里,杀了董卓,匡扶祖国社稷,重振故国,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吧。其他的一切跟这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相比曹操之人性的复杂多变,我就更喜欢关云长、张飞的勇敢耿直和一身正气了,倘若人人都是曹操般地凶狠无情,这个世界又该变得多么冷漠和残忍,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感情。可是有的人,你分不出他究竟是有感情还是没有。
历史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即使经历数千年演变,人的自然属性不会变,他要适应大自然弱肉强食的规律,曹操会做出这一举动,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强,就会被别人干掉,在谩骂曹操的时候,由开始的惊诧,开始思索到他这一行为背后的合理性。适者生存,像曹操这样的人显然更容易活的更好,存在即是合理。
不过真心希望像曹操这样的人能少一些,透过曹操,正视人类自身,才发现,世界有温情的一面,也有最寒冷刺骨的一面。生而为人,我们都要看到这些,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