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儿今年6月份上幼儿园了,今天是上幼儿园的第5天,上学前各种抗拒,不想去上学。你有遇见过孩子不想去上学的情况吗?是否有分析过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如果你也遇见类似的场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缓解你的焦虑!
01.妈妈,我不要去上学
“妈妈,我不要去上学…”
“为什么不要去上学呢?”
上学的第5天,每一天都有新剧情发生。
你没有回答不要上学的原因。妈妈开始猜测着——
“是因为早起,睡眠精灵一直不想让你睁开眼睛吗?”
“是的,妈妈,我好困,我不要去上学。”
怎么办呢?放了你最喜欢的音乐,也没有用了。你不愿意换衣服,不愿洗漱。只要提到“上学”2个字,你就哇哇大哭。
尝试着从你昨晚的只言片语里,去拼凑妈妈认为的美好瞬间,拿出老师们发的同学照片——
“你看啊,这是你在学校新认识的朋友,欢欢。你可以在学校和欢欢一起玩哦~”
“不要,我不要去上学。”
%*#%%#&&
(妈妈劝说了十来分钟)
上学的时间快到了,你坚持不去上学,爸爸同意了。妈妈的怒怒跑出来了,一改往常的平静,大吼一声。你吓了一跳,撇着嘴巴哭泣——
“我不要去上学…妈妈,你给我泡杯牛奶,我在家里看电视,我们退学费吧。”
“不行。”带着怒气回应着你,气头上决定不再理你,提着包往外走。(觉察到自己失控的情绪,所以想要冷静一会。)
后来,爸爸和外婆告诉你,他们今天也不在家时,你有些纳闷。
妈妈忘了带口罩,于是折回来,还是软磨硬泡地把你带出门,往学校的方向走去…
一看是学校的方向,你像一头小牛杵着不动,或者走一步停三步。
“为什么不想去上学呢?”
问题又回到原点。
“因为睡觉的时候不能吵闹(午睡),我不想睡觉。”
于是边开导边安慰,快到学校门口,你还是坚决后退着,不愿意向前迈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你带进了学校门口。
妈妈已经记不清哪个是你们班的老师了。
“你看看,今天是哪个老师来接你们?”
“是陈老师。”
“哪个是陈老师啊?你的眼睛好亮,可以告诉妈妈吗?”
“那个。”你用小手指着,脸上意外地绽放出笑容。
不愿意上学的念头不知道什么时候飘走了,你伸出手让我在上面留下一个吻,挥手和妈妈说再见,然后愉快地和陈老师走进教室…
妈妈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十万个为什么在脑门上悬挂着。
02.为什么孩子不想上学?(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
我们无法从孩子的行为和言语,直接去推断孩子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就如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到——
我们会问一个儿童为什么懒惰,但我们不可能从他身上得到我们想知道的根本原因。
儿童做的每件事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想要理解他们所做的事就必须先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同时,不应把儿童特定的行为当成孤立的音符来解析,而是要将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加之如今的生活节奏快,成年人的焦虑情绪一触即发,刨根究底的耐心越来越少。所以,常常武断地通过表象直接定论(贴标签)——
面对一个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孩子,有人会说,真不听话,太不乖了。更有甚者会对母亲的养育方式口诛笔伐,如:平时太过于宠溺孩子了。
那到底,我们如何通过孩子不愿上学的行为,去发现本质的原因呢?如果你仔细咀嚼阿德勒所说的——“儿童做的每件事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想要理解他们所做的事就必须先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
生活背景分析:
入园之前,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与家人在一起,呆在一个熟悉的环境。熟悉意味着安全、可控。(一个相对安全的舒适圈)Ta仿佛是宇宙中心,一切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入园后,尤其是适应阶段,孩子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人。打破了原来的舒适圈,一切变得不可控。内心的安全感不高,所以内心的不安会驱使Ta畏惧上学,或者在与你分开的时候出现哭闹,不愿意你离开。
如果从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出发,解析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信念模式,我们对孩子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一些——
冰山一角是孩子的行为,冰山底下是孩子的信念模式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价值感与归属感。
你无法也不能期待孩子在短时间内,就爱上幼儿园的一切。因为Ta与幼儿园的一切,并未建立起专属的价值感与归属感。就如你刚入职一家公司,你不可能掏心掏肺地与人相处,更多的是谨言慎行。更不可能矫情地说,“公司是我家”。
归属感与价值感
1.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
从出生到入园前,孩子的所有归属感来自于与家人的关系(尤其是父母),从而对整个家庭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
初入园时,没有朋友,老师是路人甲。没有归属感,想要逃离,合情合理啊。
2.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孩子对价值的需求,通常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认可。
你是否注意到,孩子总在向你确认,渴望得到你的认可,比如,在Ta第一次学会提裤子,第一次独自削青瓜,第一次泡牛奶。
Ta在你的认可与鼓励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但是,刚进幼儿园,与价值感有关的记忆等于零,所以,Ta感受不到价值感。
即便Ta会认识新朋友,但是新朋友远不如Ta记忆里的老朋友——那个与Ta多次互动,一起分享,即便打过架,吵过嘴。但回忆起来依然温馨的朋友…
既没有归属感,也没有价值感,所以不想上幼儿园理所当然。
03.当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客观情景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客观印象,但这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如何看待这一事实。我们的心理奇妙之处在于,决定我们要走的方向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阿德勒 《儿童教育心理学》
(1)放下焦虑 允许与理解
孩子入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同样牵动着父母们的心。用“焦酌”这个形容词完全不为过。当我们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背后的信念后,我们内心的宽容与允许度将会更加有弹性。与这一事实对抗的情绪也将有所缓解。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并不是真的不想上幼儿园,而是缺乏归属感与价值感。归属感与价值感的积累,并不能在一夜之间获得,它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在学校生活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互动时光里获得。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全靠父母的个人修炼了。(一起修炼吧。)
(2)少提问 多观察
孩子入园初期,想必大多数爸爸妈妈都会特别关心:在学校的一天怎么样?是否吃好喝好睡好?是否有和小朋友吵架了……(大人们的担心无穷无尽,但永远不要用担心来表示关心,本质上也是一种焦虑)
我也不例外,一开始各种旁敲侧击地想从孩子口中了解到幼儿园的一天,以释放内心的焦虑。但每次提问一开始,孩子就会迅速地想转移话题。或者就会胡乱回答。观察到这一现象后,便不再像个提问机,追着孩子问不停。
想要了解孩子是如何度过幼儿园的一天,可以通过观察发现:
- 孩子的言行举止里藏着很多幼儿园的故事,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的时候是哼着歌,还是撇着嘴?Ta是不是会不经意地提起某个同学?送Ta上学的时候,Ta与老师的关系如何——是退缩的还是向前的?
- 也可以向老师了解你想要了解的一切。
而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处于信任的状态,虽然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但是并非草木皆兵。如果担忧太多,在入园前,对学校的考察就是一项重点工作。
变化是一种常态,信任是一种心药。
(3)创造 <u>?</u> 的上学体验
- 从前一天晚上开始,提前准备好上学要用的物品,让孩子早早入睡。避免早起时的起床气,展开起床拉锯战,无疑在晨间就埋下了地雷,让体验变差。(“我不想要上学,我太困了”,女儿的原话。因为晚睡)
- 创造惊喜时刻:在孩子的书包里每天放上不同的贴纸,或者一幅亲笔画。让孩子知道你永远爱着Ta,这份爱不会因为去上学了而消失。
- 仪式感建立:读了绘本《魔法亲亲》后,每次送女儿上学,要离开时,女儿就会伸出手要一个吻。这个吻让她感受到安全感。
- 减少过多的预告与假设:女儿上幼儿园的第1个星期,每天都会进行预告——第2天要上学,要注意什么,并反复强调记得告诉老师要上厕所的事情。就像去旅行一样,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路线都按部就班地规划好,就会少了一些未知的神秘感和惊喜感。去上学这一件事情也是如此,重复的事情就不必再过多的预告了,那样只会让孩子觉得唠叨与无趣,未知的事情,你无法预告。
- 阅读与幼儿园相关的场景绘本故事:比如 《在教室吵架了没关系》、《大卫上学去》、《不,不行!》、《小猪菲奥娜的重要一天》、《亲爱的老师收》,这些绘本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在类似的场景下,给孩子多一些应对办法。
以上是艾米的一家之言,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期待你在留言区留下你的宝贵经验哦~
小结:
1.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原因:对幼儿园缺乏归属感与价值感。
2.面对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父母可以做的办法是允许与理解,用不焦虑的爱去陪伴,去创造属于你与孩子的独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