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不二参 王维寻道终南山
李白人称诗仙,杜甫人称诗圣,王维人称诗佛。仙是道家对于修行水平最高人的称号,圣是儒家对修行水平最高人的称呼,佛是佛门对于修行水平最高人的称呼。
李白之所以称为诗仙,因为他的诗有道家思想,诗之内容多有写到道家的修炼与飞升,其风格犹如仙人一样飘飘不羁,逍遥洒脱。
杜甫之所以称为诗圣,因为他的诗充满了儒家的思想,诗的内容也多是一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东东,诗的风格也多像儒家所说的温良敦厚含蓄蕴籍 。
王维崇拜佛家。这在佛教流行的唐朝也并不稀奇,但王能够把佛教的思想,很好的融入诗歌的创作之中,这在唐朝也是独一份,因此称为诗佛那是名至实归的。
象这首《过香积寺》,把佛家的修行历程写入了诗歌之中。更妙的是他的诗歌中没有枯燥的说理说教的成分 ,而是把佛学修习的体验与景色描绘融汇起来 。思想主题和诗作的内容浑然一体,犹如油之入面,胶之入漆 ,盐之入水。王维这种诗歌风格也很符合佛学思想,佛教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的对象都是和主观心境浑然一体的。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解题
香积寺在西安南面的终南山里。王维在终南山修建有别业,那么他也有在终南山这一带经常的活动。
这首诗是个名作,我以前也读过,但是我去过终南山后才知道其中的妙处。
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而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界山脉。终南山不算太高,但山势绵延,沟壑纵横,气象浑穆 ,苍苍茫茫。山脉中雨量充沛,森林非常茂密 ,完全不是我想象中北方大山光秃秃的样子,故在北方大山的浑穆中又有江南之山的秀丽。
在山的沟沟壑壑中,多有修行人,依山傍水,自己找个小房子,隐居修行。当然也有大的庙宇寺观 ,可就是这些庙宇寺观的人也喜欢在山的更深处找个小房子,自己独居闭关,参悟大道。
我去终南山的时候 ,在大山的一个山沟里转悠,转来转去,偶然看到丛林中有一座小破庙一个老尼姑,她独自在小庙里修行。庙的大殿塌了半边,用雨布盖着避雨。
终南山,是佛道修行的天堂,里面有很多的隐士,至今犹然。
香积寺估计也就是其中一个小庙。王维是个大居士,又在山中隐居多年,大庙肯定是很清楚的。但山中小庙太多啊,所以王维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香积寺。估计他也是和我一样在山里瞎转悠,偶然碰到的这么庙。
所以诗的题目叫过香积寺。过,路途中偶遇也并不是特意去,如果是特意去的话,应该叫访香积寺或者叫问道香积寺了。
整个诗,也就围绕着一个过字在做文章。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首句上来就点出,开始根本不知道有香积寺这么一回事情。要是你把这句理解成王想去香积寺,而不知道香积寺的路怎么走,那就完全不知这首诗的妙处了。
王维经常在终南山里面无目的的行走,随处看看风景 ,他有一首诗说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在本首诗里,他也是这样无目的的为看风景而独行。
在山中行走,一般是沿着山谷往里走,不知不觉的,他就入山数里 ,山谷两旁山峰耸立,白云在天。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这两句呢 ,其实是倒着写的。王是先听到的钟声 ,有钟声一定有庙,他又是喜欢佛教的人,因此他想往钟声的方向去找庙。
他举目望去,却看不到庙,就看见古木森森,并没有路途可循。
这里要注意,钟声敲响的时间很有讲究。这个钟可不是随便可以乱敲的。
佛事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僧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至于大钟为何要定为108下?佛教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之。
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一般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称为晨钟暮鼓,以警觉修行人要当勤精进,慎勿放逸。
钟声即点出了时间已经到了快日暮时分,也代表着要人早入佛门早求解脱烦恼的呼唤,是对世人尚末能觉悟的提醒。
空山深谷,暮钟响起,108下雄浑的钟声,对于王维来说,这是对他的直击心灵深处的深沉召唤。而在深山无人处修行的和尚,必定是真求大道的高僧,因此他必须赶过去,到庙里去,回应佛的召唤,寻求大德的教导 ,以求得心灵的解脱和烦恼的消除。
所以这一句的钟声,有着形而上的味道,是不能简单的当风景描述来看的。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这句并不是单纯的描写景色,是讲王维在那个无人径而多古木的大山里,努力地循着连续敲响的108下钟声 ,去寻找寺庙,而寻求寺庙,象征着他对于解脱的追求。
危石,是大石,乱石,险石。山谷之间,多有从山坡滚下来的大石头,泉水在这些石头之中穿流。泉流曲折地穿行在乱石之中,发出呜咽之声。诗人绕大石涉水流,可见路途之艰难。
既然寺里已经敲起了墓钟,这说明时间已经到了黄昏的时候。太阳渐渐的落下去了,青松林中光线昏暗,令人颇觉冷意。
在山里行走过的人都知道,天黑了走山路是非常危险的 ,非常容易迷路,尤其是在一个森林蔽空,乱石堆堆,溪流曲折,没有人径的山谷里。
所以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在寻求寺庙过程中的艰难,表达了诗人追求佛教解脱的决心和热忱。
有些注家把这句理解为是诗人对山林空寂的描写,那完全是皮相之言。有些注家还自作聪明,把日色冷青松,解释为青松太茂密,使日光变冷,更是隔靴搔痒,那是没有搞明白,这个钟是暮钟,暮色降临,日光自然变冷了 ,又何必青松的遮闭。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句写经过艰难的寻求,在日暮时分 ,终于到达了寺庙。王维应该是在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个庙叫香积寺。估计也就是个小破庙,有一两个老和尚在那里参禅悟道,因为在那么深的山里,又没有人径可通,不可能是什么大庙。
香积寺坐落在一弯潭水的曲折处。空潭,不是说谭中没有水,是说潭水空旷清幽。
天已经黑了,王维也不可能转回去,应该是住在庙里了。在庙里,他干什么呢?
原来他开始修习禅定。禅定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可以克制心中的烦乱,达到安宁的境界。
佛教把心中的烦乱,动荡不停的意念,比喻为毒龙。修习禅定,可使意念专一,烦恼不起,犹如治服了毒龙。
先是一番无目的迷茫的徘徊,突然得到了觉醒的呼唤,经过了艰难的追寻 ,终于在应许之地得到了心灵的救赎与安宁。
前人的注家,往往被王维为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之宗的名号所迷惑,把这首诗解为闲暇隐居的诗,是对于终南山风景的轻飘飘的描写,却没有看到,在这首诗中隐藏的精进勇猛,追求解脱的刚健。
所以,要读懂一首诗,真的不容易。要对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背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要对诗境有一番亲身的经历,这样才能与诗人的诗心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