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公众号徐远观察的一篇文章,叫《张五常:思考的方法》,感觉收获诸多,限于水平不够,就写一篇大意外加自己的一点思考领悟。
张五常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篇文章是他发表在学人scholar上的。虽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写的,但很多地方都可以借鉴。
老先生说他大学到时候很喜欢“偷”思。大学从不缺课,甚至还旁听,就是为了学习各个老师的“思考”方法。很受触动,我大学上课就没有这个觉悟,浪费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啊。除了阅读,认真听比自己厉害的人说话,思考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
一、谁是谁非不重要
推理中,要将不同的观点平等对待。不偏重自己的观点,也不要尽信名人权威的观点。有自己的见解,尽量做到深入且广泛。
二、问题要直白浅显,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1.问题要直白
问题问得好,答案半明了。好问题,不隐晦,露骨,答案已浮出了一半。试着用不同方式问同样一个问题。
2.问题要浅显易懂
有些人喜欢问复杂高深的问题,以显示自己饱学多识。这样的问题光是思考表面意思就要花费好些功夫。不故作高深,不绕弯。跳脱个人成见,回归童真,问简单的问题。
3.断定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的答案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知识的,无法与其它知识产生关联的,就是不重要,反之,就是重要的。
三、不要将预感抹杀
人是感性的,预感往往很准。虽然逻辑能提供框架条理,给出正确推理,但步步都是逻辑推论,预感会被抹杀。
那如何算是有效的思考呢?纯以预感而起,用丰富想象力推敲,有了大概,再不断用逻辑去证实。善于预感的高斯,作者无论向他提出什么问题都只先回答“好像是对的”或“好像是不对的”。先有一个假定的答案,再慢慢从头分析。
遇事不要急于给一个肯定的答案,而不求探索。要有自己的预感,同时调动想象力思考问题答案,最终再慢慢用逻辑证实。
四、转换角度事半功倍
1.茅塞顿开
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推想。我们可以尝试用和平时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找不到答案,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深,而是思考的角度无法看到它浅的一面。就像你要趟过一条深浅不一的河,站的地方不同,趟过去的难度也不一样。试着找到那个最浅的地方趟过去。
2.多角度,立体化
只从一个角度思考得出的答案,有时是片面的。从你的角度看过去,好像是对的,一旦角度反过来可能就是错的。盲人摸象,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
试着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同角度的思维灯束照射问题本身,答案就会更加真实。
3.思考有远近之分
大要和细节是互补的。但有先后,先大要再细节。就像画家会先画出事物大概轮廓,再去填充细节,完成创作。大要错了,细节再对也是白搭。大要对了,细节不够也无伤大雅。善于思考的人,会时不时将问题推远一些做整体性思考。
五、例子胜于符号
推理中可以用例子也可以用符号。就事论事再加点假设,算不上认真的思考。
数字是一种符号组合而成的语言。严格说所有文字都是符号。思想是抽象的,要把抽象的思想现实化、具体化,就需要创造画面。因为画面更容易记忆。而用大段文字描绘画面便成了例子。
如何创造好的例子呢?
1.例子要简洁贴切
例子要反映理论的重要特征。删去例子中与理论无关的细枝末节。简化例子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
2.例子要分真假
严格说,没有一个例子是真实的。例子都是简化过的。一种是简化前后都是假的,另一种是根据事实简化后的,简称“实例”。幻想出来的例子容易改得贴切,帮助推理。实际应用还需要实例支持。
3.例子要新奇
人人皆知的例子缺乏吸引力,新奇的例子可以触发新奇的思想。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后面再用就少了创见。尝试让两个不相关的东西产生碰撞。
4.将例子一般化
事实不可以解释事实,理论太多就没有了理论,然而我们常常这样做。将每个例子分开处理,就会各自成理。无意中变成了将事实解释事实。将多个不同的例子归纳为同类,加以一般化,是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
例子一般化既要归纳,也要分类。有一个极端,就是例子太过一般化,而无法用来解释理论。实用的理论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
5.要找反证的例子
思考要找到支持的例子,但考证也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证需要试找反证的例子。
六、百思不得解时,暂时搁置
使劲想都想不出,不想的时候答案自己跑了出来。所以不要纠结,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先将问题搁置,过段时间再想,有奇效。
作者讲的思考方法,虽然主要是用在研究科学,经济方面的。我们普通人不用过分要求自己,但也可以学习借鉴。
思无涯,希望在思考的汪洋里,觅得一粒粒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