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街博物馆说不尽的故事
1934年,华南制革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再引进一套日本制造的比较先进的制革机器,并由日本人协助安装和传授操作技艺。这时华南厂,除了制造底革外,还研究生产面革,采用进口澳洲皮做原料,生产一种峇厘皮(大型客轮一等舱叫峇厘他用峇厘的名称作为商标是表示一等货的意思)。由于门市部设在大同路原“活源信局内”,所以也有人把“峇厘皮”成为“活源皮”。华南制革厂经过一番改进以后,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因此业务又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福建硝皮厂和华南制革厂两大厂所制造的底、面革除供应本市100多家制鞋的手工业者作为原材料之外,还供应制造珠拖、绒拖、皮箱、皮革等出口产品,畅销菲律宾等地,业务相当不错。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1938年厦门沦陷,制革进口原材料告缺,两大厂均无法继续维持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不久,福建硝皮厂宣告停业,华南厂也把大部分资金转到经营房地产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