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本身就是自带影响力的,而想要刻意扩大影响力,就需要用到“分享”这个工具,这一点从未变过。
拥有正向价值观、且能够抓住“分享”机遇的人,便会有所成就。
环境、契机的确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个体是否具有“扩大自身正向影响力”的愿望。
01 印刷自由的重要性
美国在实现独立的过程中,一本名为《常识》的出版物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它的作者托马斯·潘恩在1775年,将他对于“美国殖民地当时的处境及北美与英国的关系”的思考全部编撰成文,再由费城的一名印刷商首次(1776年1月10日)印刷了1000册并在短短几天内销售一空。
这说明他带有哲学思想及有些煽动倾向意味的文字,已经在当时被君主制统治着的人们心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见此状况,作者潘恩找到了其他印刷商要求印6000份,他计划将原本的售价下调一半,且必须将所有收入捐赠给北美大陆军。
可想而知,他的这一举动,就足以说明他对形势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想要尽一切努力来摆脱君主制度的压迫,他用简单有力的文字向他人传递着独立的必要性,该书出版仅10天,便被从政人员们不断浏览且将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鉴于政界当时由于不了解人民对于独立抱持何种态度,从而不知是否该做出独立的决定。这本《常识》可以说出现得刚刚好,印刷商为了从中谋利而大量翻印,导致纽约市、塞勒姆、诺威奇等多地都流传着这本书中的观点。
最终该书竟销售了25万册之多,从前不愿谈起独立的人也已经完全转变了想法。潘恩为“美国独立”笔耕(一边改变着人民的认知,一边鼓舞着军队的士气)的行为也一直持续到1783年。
02 能够随意分享、讨论的场所
这段历史实在让人印象深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约翰·弥尔顿,他在1644年出版了《论出版自由》一书,那时没有网络社交平台,要知道出版自由就渗透着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意味。
当任何思想都能够以文字的形式在民众面前公开化进行讨论及深度剖析时,人们的思想才有机会得以提升。而那些被掩盖的、不被允许以出版形式公开化的思想及观点由于无法成为“话题”,因此也没有任何讨论的机会。
愿意分享学识、知识等有些表达欲望的人便开始书写各种各样的文集(小册子),此类作品的风靡与当时刚刚兴起的咖啡馆有着不小的渊源。
今天我们看到的咖啡馆早已不再是文人的活动场所,它更像是一个谈天说地、让人放松的娱乐场所。
但在17世纪中叶,它的确是以聚集大量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而闻名的一种形态存在着的唯一的场所。
同时人们也会为了学到更多知识而随身带着本子,去咖啡馆摘录各种作者留在那的小册子。
把喜爱的内容抄到自己的本子上,就好比自己也像哲人那样思考过一般,每个人的本子就像是如今的个人主页,通过翻看他人摘录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咖啡馆的兴起竟一度把人分出了鲜明的层次,也令酒吧与之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当时简直是两个微型的社会。也许听到我这样表达,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
《社交媒体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科学刊物是对咖啡馆那种海阔天空、随意交谈的气氛的提纯,把咖啡馆里的交谈格式化了,使其通过出版和邮寄越过国界,创立了科学家的一个虚拟群体。”
尽管18世纪末,人们对咖啡馆不再那么依赖了(由于咖啡的普及,使咖啡馆不再是唯一能够喝到咖啡的场所了),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的确提升了人们整体的认知。
普通大众可以随时点上一杯咖啡,并顺便待在咖啡馆听着科学家、学者及哲学家们畅言,想想看,在这种环境中,如何能对知识无动于衷?
03 环环相扣的历史进程,总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果人们不愿分享自己的观点、研究成果或是不愿在公开场合对知识进行讨论,就没有书中所提及的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时刻了。
出版自由让人们的社交话题逐渐丰富起来,有了更多柴米油盐之外值得聚焦讨论的内容。
咖啡馆的出现使被出版的内容有了固定的分享场所,像是当时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个现象,只要你愿意走进咖啡馆,你就一定能听到精彩的公开课。
咖啡馆的衰落并没有让人们分享知识的社交网络也跟着削减。相反印刷自由的实现,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了,并且人们提升认知的速度也一路看涨。
按照年份来划分,其顺序的排列理应是出版自由——咖啡馆的出现——印刷自由,但有关人物的历史事件总是更加容易被人记住,因此我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来谈论这个过程。
04 人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知识总是能派上用场的,不是吗?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能够给予他人正向影响或引导的可能性。
我很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可以通过阅读来为自己积累大量的知识及常识,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来分享自己对各种信息及事物的理解。
我想这大概就是社交平台的价值所在吧,我们可以随时与他人分享有价值的内容。
愿意走进咖啡馆的人们,似乎都是渴望得到自我提升,或渴望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够发挥一些作用。
今天这种愿意主动“走进咖啡馆”的人同样存在,这就是一种精神及文明的传递,但与之不同的,互联网平台的“纯度”远不及17世纪的咖啡馆。
至少那时,你只要走进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如今,你打开任何媒体平台,都很有可能被自由言论中的任意一条信息所干扰。
因为主动进行个人展示及分享的人不再局限于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及学者这类群体了,互联网的出现令每个人都拥有随意分享的权利。
05 不经思考就分享给他人的信息便很难带给人正向的引导
当每个人都能发挥其自身的影响力时,他们便自动忽视了“自己所分享的东西究竟值不值得他人花时间来浏览”或“能不能分享这些东西”这类思考。
换言之,主动分享观点及价值观的人,在客观需求上看来,是否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正向的影响力呢?
而谈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出版自由的实现正是言论自由的象征。这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要分享的东西编辑成册。
能否在繁杂的信息洪流中挖掘那些能够对我们起到正向引导的那部分内容,将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一项巨大的考验。
你主观上想要关注的事物才会激发你的探索精神,从这个层面上看,思维上的贫富差距早已越拉越大了。
渴望获得智慧与知识的人,及从不读书学习的人都在循着自己选择的方向上前进着,只是有些人的确是在前进,而有些人实则是在自毁前程。
06 结语
本文提到的有关史料的内容,是我在《社交媒体简史》一书中简单提炼的大概三个章节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只是在读这部分内容时,想到我们今天的网络环境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些思考过程。
同时我也愿意向读者们力推这本书,它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网络环境如何走到了今天。
我也希望随着人们的认知不断提升,网络中充斥的言论也会如早期的咖啡馆那般纯净。虽然这只是个希望,也未必能够实现,但只要有着思辨力的人们能够持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网络环境中的言论就会被持续“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