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看书越来越快了,在看《师从天才》的时候,我时刻充满着一种往前刷的惯性,就好像剑圣拼死也要冲到雄霸面前一样。除了刷进度,再就是拿手机拍照,留下那些想要记录下来的话。记读书笔记变成了一件流程化的事情。可怕……这就让我非常怀念以前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日子,尽管后来总拿看《明事》作为看书速度提升的举例,但当时看的时候完全是凭兴趣读,很少考虑进度的问题,考虑的时候也是担心这么有意思的书不要读完。要是以当时的眼光看现在这种状态,一定很惊讶。不过以某些平台或者内容提供者提供的所谓脱水版《XXX》、干货版《XXX》的受欢迎程度来看,有这种心态的人不在少数。这么看来,读书,又何尝不是一种急功近利呢。
之前看到了一篇文章,将一个人本来想要教人健身,但是考虑到自己知识储备可能不足,所以买了一大堆书打算学习,结果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书可能没看多少,都搁在一边了。这种事非常的广泛,不过以看书的形式也非常典型。就像想要造一个凳子,就希望有一个称手的斧头,想要有一个称手的斧头,就得找一段质地坚实的木头,不自觉地回溯下去,而看书很容易成为其中的一环。这么看来,读书,又何尝不是一种拖延呢。
陈章鱼曾提到过一个令我恍然大悟的观点:读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意)。也就是说,很多问题的解决不能靠光读书。我们要认识到读书的用处,但也要认识到读书的局限性。我觉得我一度陷入其中。想解决什么问题就想找相关的书。但是书看的再多(姑且认为看得多),很多事情还是没法解决。或者说看书的所得和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存在没有意识到的距离,而遗憾的是,这个距离经常长到显现不出读书的作用。以至于我有时候发现,“原来事情是这样办的”惊奇又无知。这么看来,读书,何尝不是一种路径依赖呢。
……
写到这儿发现还可以再后退一步。就以网页搜索为例,搜索引擎总给人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但实际上当我们听到一首想要知道歌名的歌,甚至更困难一点想知道一位电视上一闪而过的面孔的名字的时候,很容易发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匮乏。搜索引擎或是现有的其他方法(就像上面提到的读书)总是给我们一种方法无比强大的感觉,进而使我们仅以问题为导向,认为答案总会被方法找到。而实际上,方法可能没我们想的那么强,也没我们想的那么多,所以看看工具箱有哪几种斧凿,再考虑制造的椅子的规格或花式,也许对制造/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