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收获
1、永澄老师从阅读课中“关联”出书中其实是在讲沟通,并“提炼”、“呈现”出了沟通流程图:
这样分解很清晰一目了然,同时他还以计算机编码的形象类比,让我更加清楚。然后还从图中,从反向思维中分析给我们:如果沟通出问题,那么一定是这里面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并举例。这不是EAT的思维吗?最后,老师对此做了发散,从“跟我有什么关系”角度告诉我们沟通要注意什么、要如何沟通更好。这个部分的讲解堪称经典,信息量和“沟通”技术很高超,需好好体悟学习。至于老师最后对有效沟通要求的总结,反而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倒觉得是最重要但未必是最精彩的,精彩的过程。我现在自己对他的这个总结做个提炼和思辨:
一是要有产品经理思维。要从接收者角度,换位思考。这才是核心,这就是以终为开始。
二是沟通前要确定——意图(态度、信息、知识)、考虑用什么载体(我觉得不同载体的表达方式肯定也不一样)、编码(要确定个人特色如严谨、或幽默风趣)。这部分得在第一部想清楚我们的接受者是谁的时候,才好确定——想想我们的对象(父母、女朋友、学生、领导),再考虑我们要以什么意图、用什么载体(面对面、短信、PPT、文字汇报等)、编码(语气、口吻、严谨或开玩笑)。
SO,我认为沟通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更好。
2、作者强调:一个词可以多义,并且出现在书中的同一个词也可以有不同词义;同一个词义也可以由不同词来表达,且这几乎是必须的。
3、遇事如果要做得更好,就要迎难而上。但同时又要由浅入深,慢慢来持续做。这并不矛盾,其实就是一个词——刻意训练,在学习区里不断练习。
4、找出关键字方法:先看是否难以理解;再理解段落大意,如果它跟段落大意关系很深;前两个都具备才确定是关键词。
确定词义的三步走:判断是否多义;多个意义之间关系是什么;出现的篇章在哪里,对应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要多方比对,从上下文中确定意义,通过上下文来确定词义是唯一的办法,除了不断训练实践,别无他法 )
###三个感受
1、收获1就是最大感受。
2、我比较愚钝,还是不太理解的地方——老师最后的“这章与我有什么关系”,他用CDRAP的具体应用来讲解这环节。但我还是没理解他展开的这5个点都有道理,也很有收获,但这个跟CDRAP有什么关系?
3、老师说分析阅读不是一味的慢,有些不重要的段落可以一扫而过。而这要在前面检视阅读的基础上,才好确定哪些不重要。老师这章检视阅读花了8、9分钟,而我还是很难在这8、9分钟内完成这么多任务,回答这么多问题,这究竟如何做到的,还是要刻意训练。
###二个改变
1、沟通上,写作、说话,先要看对象,再从对方角度确定意图、编码,达到有效沟通。
2、在读难的经典的书、文章,常常很多字句不一定懂,可能还有很多专有名词。要不就是百度、找工具书,把这些专有名词搞懂,要不就是拼图法,从上下文中理解 ,慢慢拼出全貌,一开始难,但越到后面就越好拼。。我工作中常常需要阅读经济金融新闻,就是这样解决。而增长金融知识技术,才是积极主动,才是长远之道。一开始慢,但后面会越来越快。
###一个行动
没啥立即的行动,行动在平时、在沟通、在阅读、在写作、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