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有兴趣可以查阅原文,典句颇多。
首先要说明一点,每个人能够从一句话中读出的东西不一样,有时候无所谓好坏,都是一孔之见而已。于此分享,不过是说明,此话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看待。
从这句话,能够看出两个方向的内容,一个是关于识人,一个是关于读书。
在识人这一方向上,有这样一句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论语》里面也有这样类似的话,‘观其过而知其友’。
之前分享过一篇文章,用‘磁铁’作为比喻,说人与人的相交存在一个同频吸引的过程。所以,才会有,‘把你周围核心的五个朋友的工资加起来求平均数就是你的工资’这样的论调。和马云往来的不是大律师就是各家企业的高管,和普通人来往的,大多数也只能是普通人。
自然,这话也不绝对,总有些人是上下层的人都有所接触,也都能纳入核心,对于他们,用这句话会失效。但是,毕竟还有个概率问题。所以,大多数时候去用还是没问题的。
在读书这个方向上,其实涉及了信息拓展意识,一个是关于人的拓展,一个是关于书的拓展,别的拓展于此分享中不作说明。
用《论语》《孟子》来说,里面提到的书大多是《尚书》《礼记》《诗经》等等书籍里面的典章句子,而里面举例用的人物也多数尧舜禹,文武陈汤之类的人。通过阅读这些书,并关注里面提到的人和书,必将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当然,有个好奇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这样做过?
以上说的是好的那一部分,还有一个部分是涉及不好的那一面,只涉及人。比如举反例,说某某人做事不地方,说的多半是夏桀纣王等人。这里面就藏了两层意思。
其一,是什么样的人会被‘他们’关注。这里的‘他们’是类似于《论语》《孟子》等书的作者。能够被他们关注的人,一定是要么光耀千古,要么是遗臭万年那种级别的人。这里面涉及了量级和对话高度问题。神龙不会看得见蝼蚁,无论那只蝼蚁比别的蝼蚁强大多少。
其二,是孔子提到过的一个观点,大意是说,‘纣王其实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坏,只可惜处在下面了,大家都去踩’。这里面除了一个跟风落水下石的思维外,还有一个‘以讹传讹’的过程,最开始纣王的恶也许只有一分,传来传去最后也许就变成了一百分的恶了。‘恶’可以如是,‘好’也可以如是。所以,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尤其是达到了神化,妖魔化这样两极分化水平时,自己就要多一分思量了。
以上,即是从那句话中读出来的东西,与诸君分享。愿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