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课题选题分析: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总体特点,总体上看,体现了语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较强的前瞻观念,能针对语文教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教学实际选题,同时把握住语文教改的趋势,学习借鉴文学理论的学书研究成果,创新课题研究内容。
2、需要注意现象:
(1)学生研究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等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2)教材研究少。对统编教材的设计思路、单元编排、选文使用、名著导读等研究不够。
(3)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研究少。对教师如何研究得比较多,但对教师如何学,尤其是如何终身学习学科本体性知识而不是解题能力,关注少,研究少,实践少。
(4)个案跟踪研究少。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研究不够,尤其是跟踪研究个案的学习历程,综合研究其语文学习的动机、情感、方法、素养等,非常缺乏。
3、从课题研究的过程分析
(1)研究内容设计和执行缺乏逻辑理性。未能基于课题名称理解设计研究内容,设计的整体性不够,重点不突出。研究过程中经常“跑偏”,未能按照起初的“施工方案”组织研究。
(2)研究方法运用缺失。课题要体现研究的味道,最为关键的是正确使用研究方法,比如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等。目前课题研究更多的是标签化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运用。
一、学科育人研究
全国教育大会“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语言结构与运用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直觉与灵感
思维与想象
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与感情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
包容与借鉴
关注与参与
三、学习科学视角下学生语文学习研究。
学习科学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和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只要研究:“人究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地学习?”非常注重协同学习、问题学习、泛在学习、持续学习。
《人是如何学习的》三个学习科学的关键原理。
1、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从学生那儿抽取出所教学科知识的前拥理解和提供建构——或挑战——初期理解的机会。
2、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1)具有事实性知识的伸深入基础,(2)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和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
3、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监护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
四、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等研究。比如说学生语文学习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异(不同学段)等,学生对不同文体文本学习的态度和方式研究,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语文学习研究等。
五、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研修
四点:1、语文教师学科关键能力研究
2、语文教师的语文情感、名著阅读、语言修炼研究
3、语文教师的语文学习方式研究
4、语文教师团队建设研究(备课组与教研组)
六、学生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不仅仅是讲故事、描述细节,而追求对个案事实的理论阐释,有意识地形成可能对个案同类事物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命题。个案的科学性超越了现代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对变量间关系确定性的追求,而更多地是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观——对客观性的质疑、对事物多样化探究、对微观细节的关注、对不同观点的开放与包容,这些特征在教育个案研究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从而赋予了个案研究的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个案研究的“科学性”更强调的是逻辑推理的严密,即从个案事实到个案研究结论之间的逻辑自洽性。要跟踪研究个案的语文学习历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更多地运用叙事研究的方式。
七、统编教材研究
教读、自读和课外名著阅读(“三位一体”)研究:语文知识教学研究,名著导读研究,基于真实情境的作文教学研究,单元教学研究。
语文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传统语文研究,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育研究,语文学科文化建设研究。
八、曾经有一所著名高校的校长问钱伟长,“你到上大20年,最得意的是什么?”钱伟长说:“用我的思想办了一所大学。”“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教师的水平没有达到我的要求。”
钱伟长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须的要求,而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每年虽然讲同一门课,但应该不断变化,使一门课程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我鄙视那种一本教科书讲30年不变的教学方式。搞科研可以帮助教师扩大眼界,晓得当代这个专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丰富这个学科的内容,使之不断地往前发展。”
1、遵循研究规范
教师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专业人员从事专业研究的主要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知,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实践,主要目的是把学生教好。研究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既然是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把“假设——验证”型研究和“实践——反思”型研究结合起来。
研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分析与选择——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和收集数据——回答和解决问题。
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
研究质量的标准:是否提出了一个有价值,能够给人以启发的结论或观点;结论或观点的得出是否基于证据;证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2、形成研究链条
薛发根,“一生只做一件事”。“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江苏省“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智慧解放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关联理论视域中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三轮课题分别从教学论、教育学、语用学三个不同的视角,推进语文组块的教学。
李吉林,情境教育。1978年开始,李吉林围绕“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全面发展”主旋律,历经“为儿童学好母语——探索情境教学”“为儿童学好各科——拓展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获益——构建情境课程”三部曲,从解决课堂实际问题入手,由语文到各科,最终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学科情境教学完整的操作体系。在学习中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作用的;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成果,成为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个特等奖之一。
3、学会研究性阅读
阅读的四个层次:(1)、基础性阅读(2)检视性阅读(3)分析性阅读(4)主体性阅读
围绕课题研究,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文献资料,形成个性化的思考材料,提升课题研究的学理性。.
4、开展协同研究
把“我的研究”和“我们的研究”结合起来。既要有个性化的个人的扎实的研究,更要基于知识分布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的协同学习与研究。
小结:“研究要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感情与生命投入的过程,是有灵魂的,是需要有反省力的,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要建立一个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的风范的努力,是对人类福祉和命运的深切关切的行动。
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词(诸定国)
一、积极的情感沉淀,
l 、积极的情感沉淀,就是教育情怀的滋润与培养。一名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对待教育需要有宗教般的虔诚,需要有圣徒般的热爱。
专家型教师,其敬业精神,不只限于所教学科;其目光关注,不只停留于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应当指向人的塑造——全人意识。
专家型教师,应当持有并站在教育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承载历史与国家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进而荡涤自己的教育情感,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斯霞老师那样“童心母爱天下”。
——————————————诸定国《教育定型教师的自我成长》
他们并不是因为地域的偏僻,日常工作的繁琐、待遇偏低等因素而放弃积极教育情感的沉淀。
苏格拉底式思考:“认识你自己!”
教师生命需要什么
他们思考“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不论遭遇何种困难,他们都不退却
二、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专家型教师的学习,方法方式各异,但多从自己专业成长的迫切需要开始。
梳理自己教学教育生命中所缺少的内容,阅读往往是他们自我学习所采用的通用方式。
专家型教师,无一不是终身阅读的示范者。
专家型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往往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做一条常流不断的小溪”。
终身阅读的习惯——教师应当是一个文化人,一个读书人
宽泛的阅读视野
我所说的阅读,最好是纸质的阅读,是经典的阅读
要剔除繁杂的、冗余的信息。
三、语文教师要有宽阔的阅读视野
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脑科学、课程论、教学法、名家教学思想。.
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课程观——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思考学科教学的真问题。
教材——课程”意识的形成。
教教材,还是学课程,这是个需要厘清的问题。
课程的性质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哲学——触摸思想的高度
美学——培养审美的精神(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四、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积累
精彩你的课堂、研究你的课堂
日常课像公开课一样上
多听别人的课
多请别人来听课
于漪老师一生开了2200节公开课。
专家型教师出自课堂,来自教学与教育实践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是专家型教师的练兵场。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历程表明,他们是在课堂、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学会教学、教会管理、磨练本领的。
专家型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管理艺术的提升,都是在课堂与管理一线中积累,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立。
专家型教师通过听课、评课、观摩和学习他人、他校的先进做法,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实践积累。
四、不断的反思精神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教育家,但是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发思就有可能成为教育家,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叶澜教授)
于漪老师“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成为名师”的经验,是反思助力教师成长的典范案例。
于漪老师的做法是: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照个人见解独立备课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是人家没有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