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平安帖》为东晋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所谓“尺牍”就是信札、书信、文辞或墨迹,为长一尺的木简,尺牍的规格有好多种,大都一尺左右,故称之为“尺牍”,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双钩”,本为中国画中的技法,“双钩摹搨”就是用工笔画的方式进行书法临摹,也是常见的书法学习方式,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技术,人们为了能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就将纸张覆盖在真迹上,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再填上黑墨,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大多用于工笔花鸟画,旧时也用于摹搨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进行摹搨的重要条件是透明,古人在暗室中依窗映日钩摹,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摹本被称为“响搨本”;还有用涂过黄蜡的纸覆在真品上进行摹取,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摹本被称为“硬黄本”,行书《平安帖》现存墨本就为硬黄本。
另外为了使书法作品永世流传,金石就成了很好的载体,如今我们进行书法临摹时所用到的模本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碑上“拓”下来的,称之为“碑拓”,“碑拓”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
“搨”与“拓”读音相同,“搨本”和“拓本”都是名迹的复制本,但它们的获取途径和方法又有所区别。读了上面的内容,我想它们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
王羲之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宋临摹本。也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夜场上,备受关注的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
《平安帖》受到书法爱好者追捧,书法学习者临摹《平安帖》学习其中的技法,也祈求平安。
法帖内容
原文:
此粗①平安,修载②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③明日当复悉来,无由④同,增慨。
注解:
①粗:略微,大致。②修载:王耆之,王羲之的从兄弟。③存想:思忖,思量。④无由: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