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刚毕业的小Y聊天,说起来她这几年的成长,从原来班级倒数到高考考得还不错,被澳门大学录取,她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高三有了追求的目标,提升了数学成绩。
聊天的时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说起她此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她竟然很惊讶。
十几岁的青少年大概都会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惊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说起她高一的时候完全放弃了理化生,成绩退步很多,她笑着说,当时怎么那么“作”;我说课堂上经常看到她和同学说闲话,她很不好意思。
十几岁的年纪,正是变化最多的时候,不用过多久,他们自己都会觉得当时自己的言行可笑。
我想起来某985大学毕业的一个学生,刚进中学的时候很喜欢跟别人争辩,还因此哭了好几次,后来我们再提起这些事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还有一次,同学聚会时,大家聊起某同学的趣事,他牢牢把控着教室的空调遥控器,只要他不觉得热,不管教室里其他同学多热都不开空调,同学们当做笑话来讲,他自己却不记得了,反复惊讶地说“不会吧!不会吧!”
身为老师,经常发现有的时候一些孩子的行为很让人生气,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排斥学习,破坏公物。这时候,他们内心或许正经历着撕扯挣扎纠结愤怒,比起情绪相对稳定的成年人,他们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让他们暴跳如雷,或者情绪低沉到谷底,做出攻击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行为。
所以,师长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的一些反常的言行,大可不必太过在意和生气,他们正在经历着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变化过程,他们正在快速成长,他们在不断尝试,他们内心激荡着自己都无法控制的想法,他们左右不了自己的情绪,他们会有一个阶段既不像几年前的他,也不像几年后的他。这绝不意味着不可救药,孺子仍然可教,多一点耐心和理解,多一点关心和体贴,他们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疏导,他们需要时间来应对和调整,这个时间可能长达几年,我们应该耐心一些。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消极等待,想要让种子发芽,需要经常浇水施肥,浇过的水会干,施过的肥无影无踪,但要坚信,种子一定会发芽。
有的教育者太容易被孩子一时的行为左右了情绪,甚至认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
事实上,所有孩子都是向上的,所有孩子都不是故意惹老师生气的,老师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一些现象可能是有失偏颇的,可能是对孩子的误解,去倾听,去交谈,去走进他们,往往会看到不一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