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蝲蛄吟唱的地方》,总是让我想起《伟大的孤独》——大约是十个月之前看过的书,同样值得推荐——两本书写得很相似,相似成长经历的两个女孩:家暴,孤独,自然,野性,成长,爱。
教育(广义)改变命运。基娅的人生发生转折,从她学会拼读开始。以前聊以慰藉的兴趣爱好,在教育的指导下,开展了系统性的规划整理,最终定稿出版、让基娅,这个终生只踏进学校一天的湿地女孩,成为生物学大师——这一点上,有些类似《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当然不是故事的主线,作为一本吸引人关注的小说,爱情、悬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桥段,于是死亡案件穿插了其中,暴露出被迫孤独的孩子在各种歧视、偏见中生存的艰难——这个故事和人物的设定,真的很像《伟大的孤独》,区别只在于,一个在湿地中长大,一个在半年是冬天的阿拉斯加。
这三本书写得都有共同点,家暴的父亲/兄长,优渥环境出身但被外貌欺骗导致不能够成为依靠的母亲,指望不上的其他兄弟姐妹/独生女,一个人在大自然和邻居的恻隐中长大的女孩子,能够学习的对象,几乎只有大自然——蝲蛄吟唱的地方,自然野性所在地,在那里生存,依靠的是大自然延续千万年的法则。
基娅从湿地大自然中学习生物的生存法则,将学到的东西完整地记录下来,就写成了数本生物学著作。在两性方面,基娅也在跟生物们学习,并按照学习到的内容开展实践。生存和繁衍是每一个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其他任何条条框框都是人类的划定。这个设定,在生物学角度并不能被无条件的全盘接纳。每一个物种都会用它独有的方式生存,也会用独有的方式确保自身不受伤害——所以蔡斯死了,无声无息,没有任何证据,安静的如不知何时死去的雄性萤火虫一般。
基娅其实一直在试图融入,融入到那个更多人待着的地方,可以学习,可以交流,可以不用饿肚子——可是她失败了,有意无意中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弃,母亲、兄长姐姐们、父亲、恋人……唯一不会抛弃她的是她的湿地,她的自然,她的海鸟——大红他们——蘑菇、萤火虫、贝壳、湿地自然中的一切。当基娅被宣判无罪、回到湿地、被诸多海鸟簇拥着哭倒在地面时,那场景让泰德泪目,让读者——我——对其的感怀达到顶峰。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人们是暗中同情、还是深刻鄙视,基娅总是可以和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联系,海鸟们喜欢它,猫咪也是,还有昆虫。
对于基娅是最终的凶手这件事,其实书中一些地方已经给与了答案——泰德给她的那顶帽子、在蔡斯身上留下红色纤维的帽子,并不是四年之前拥有的,而是他们和好之后、并不太久远之前。
基娅从出生开始就学会了隐藏自己、观察外界。如何伪装自己根本就是基娅的本能。从自然中学习到的,除了野性、纯粹、更多的是生存法则——聪慧的基娅,就这么在所有人的认知偏差里面——尤其是读者——用隐蔽的方式,连夜往返,杀了负心又暴力的蔡斯,从此更加安全地隐身在她的湿地里面。若不是基娅的突然离世,泰德又怎么会有机会,发现她隐藏的第二重身份呢?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自然的女儿,大自然亲手教出来的孩子,怎么会如我们想象那般简单呢?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我一度以为是泰德,一度认为应该是意外。治安官的一厢情愿让我很是鄙视,没想到,最终答案揭晓时,竟是这么的惊心动魄——明明就是一首小诗而已啊。
可是,这也说明基娅一生,都是身处真正的孤独中吧!她在用自然的方式与所有人建立着联系、保护着自己,基娅心中藏着的这些事情,除却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走进去,能够理解,能够明白。她一直在观察自然,自然也一直在恪尽职守地教导她,这才是大自然真正的目的,这才是真正的基娅。如果说伟大的孤独中,贯穿始终的是爱,那么蝲蛄吟唱的地方,通篇写就的,其实才是真正的、永恒的孤独吧。
无论世界如何变幻,任尔随意来去,大自然永恒未变,静悄悄的,守护着永远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