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见易效能的同学在群里讲跑马拉松的经历。有一位女同学在跑到一半的时候几乎要崩溃,但是凭着最后一点本能,还是咬牙跑完了。
马拉松本来是只跟最职业的运动员有关的一种运动,职业运动员你也必须要在比赛之前有两个半月持续的训练,要不然是很危险的。马拉松对人膝盖的伤害非常大,它本质上是一种竞技运动,不是一种健身运动。但是这个东西从国外传过来,在中国特别流行,在易效能学习中几乎是标配动作。
为什么呢?
因为它给人们制造了一种观念:跑马拉松就意味着时尚、炫酷、中产、进取。
当一群人坐在饭桌上谈马拉松没“全马”,也跑个“半马”,也跑个“四分之一马”的时候,你一马都不马,你就会觉得自己很边缘、很low。
就像前几年的高尔夫,我上MBA班的同学几乎人人会打,课前课后言必高尔夫。
为什么呢?
同样的道理:高尔夫代表一个观念,一种身份,一个阶层。在那个阶段,打不打高尔夫几乎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最重要的标致之一。但这两年为什么又没人玩了呢?因为政府官员不能玩了。在官本位思想的中国,政府官员不参与的事,也就代表不了什么身份了。
和各种流行一样,这里面有一个商业的规律:“讲故事”的力量。
一件事,如果你能把故事讲好了,你的商业模式就可以迅速推广复制,为市场所追捧。《舌尖上的中国》把散落中国民间各处的美食一个一个挖掘出来,并编成一则则美丽的故事,让这些最不起眼的平凡之物大放异彩。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犹太人。犹太人的民族最后穷到连国家都没有,完全不拥有土地,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没有,所有的人都流浪在世界各地,而且经常受到别人的追逼,甚至屠杀。但是他们有一个东西别人是摧毁不了的,就是他们头脑当中的“故事”。也就是那个《旧约圣经》所记载的那一整套的观念和历史。
没有观念、没有“故事”、没有传承,有土地也会失去。相反,有了观念、有了“故事”、有了历史,没有土地最后还是有土地、还是有了国家。
所谓《人类简史》,作者认为就是一部人类的故事,人类讲故事的历史,就是history,his story,就是讲故事的历史。
我们现代社会的生产是由需求所驱动的。一种需求导致一种供给,但供给到一定程度就会饱和,饱和以后这个经济就没办法发展,只能再制造需求,在作者看来需求就是“故事”。
一个观念到位的“故事”可以让一个从来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准备半年就能跑个“半马”,这个“故事”的特点就是让你不由分说,让你身不由己,让你苦中作乐,让你就是咬着牙也要去做,去消费。普通的消费是满足普通的需求、普通的欲望,这种消费是满足于让你变得不普通的那样一种欲望。
给自己的生活编一个“故事”,给自己的事业编一个“故事”,让自己从此“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