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内外兼顾的知识人
——新竹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高希均/文
我担心愈会用笔考试的年轻学生,愈不会用手来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愈少有心来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一)三种可能的答复
今天的题目是“内外兼顾的知识人”。如果要问聪敏的清大同学,“内外兼顾”是指什么?我想可能会有三种有趣的答复:
“内外”兼顾是指:内心思维要与外在世界和谐相处。
“内”是指要家庭美满,“外”是指事业有成,二者要同时并进。
“内”是指对本国的事很关心,所谓本土化、在地化;“外”是对外国的事很注意,所谓全球化、国际化;也就是本土与国际连接。
这三个解释都很合情合理,但因为我的题目是指“内外兼顾”的“知识人”,我所要讲的是,我希望清大毕业生都能够做到:
专业内要“内”行
专业外不“外”行
我就是希望每位清大人是兼具专业与通识的知识人。也就是陈校长勉励大家要“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清华人”。这样的勉励也早融入你们在清华四年的教育规画中,如跨领域学程、通识课程、不分系双专长计划、国际志工、国际交流学习等。半世纪前我们读书时的大学课程,全是狭义的专业科程,毕业后就变成了通识的文盲。
自己最痛苦的发现是在美国读了五年书,廿八岁去威斯康辛大学教书,从经济系的助理教授开始,那是1964年。每到星期天打开二百多页的“纽约时报的星期天”版,就会发现其中一半的题材是看不懂的,如科学、宗教、艺术、音乐、建筑等等。
在“咖啡时间”听美国同事们谈到他们观赏过的歌剧、画展、球赛,以及注视的国会立法及小区发展等时,就像哑巴一般无从加入;我就强烈地体会到:仅有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是不够的,自己必须要把知识领域扩大。
在相识的美国同事中,很快发现,除了专业知识,他们都喜爱音乐、体育、艺术、历史、文学、宗教,这即是我日后向往的所谓“文艺复兴之人”。他们的渊博提醒自己专业外的不足。这即是为什么我认为通识教育的重要,一定要让在美国出生的两个孩子在大学接受完整的Liberal Arts课程;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向大家鼓吹:专业内要内行,专业外不外行。
(二)圆满的人生
与年轻朋友交谈,我常向他们提醒,不要羡慕那些大官、巨商、新贵;而是要学习那些专业以外也不外行的人!学习他们在专业中,可以沉醉其中;学习他们在专业外,也享有人文情趣。
对专业以外的人与事,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与环境没有时间及兴趣去了解,就会变成专业外的孤独,甚至变成专业外的“文盲”。
1980年代的美国社会曾流行过“功能性文盲”一词,它是泛指那些缺乏处理生活及周边环境能力的人,如不会读家具组装的说明书、不能修理家中水电的细微故障、不会填报所得税。把西方社会这种“实用性”的定义用到台湾,我就担心愈会用笔考试的年轻学生,愈不会用手来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愈少有心来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要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只要认真观察他自身是否拥有较高的学习意愿、较强的反省能力、较大的包容态度、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持久的阅读习惯。
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个人,他(她)的知识水平就会停留在二十岁左右的大学时代,他(她)的心智成熟也就停留在青少年时期,这将是一个多么残缺的人生!
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各种因素的平衡:家庭与工作,所得与休闲,储蓄与消费,小我与大我。要做一个内外兼顾的人,我想七成或八成时间用于“专业”,二成到三成时间用在吸取“专业外”的知识;否则,就容易变成“太多专业,太少人味”。
一个圆满的人生是指:专业领域内是内行,专业以外也不外行。
(三)面对“信息超载”的叮咛
──用“注意力”克服
现在年轻一代最使自己困惑的一个问题大概是信息太多、时间太少,即所谓信息超载。要减少这种困惑,二位美国管理专家十年前提出了一个很实用的观念:要善用“注意力”,克服信息超载的焦虑,“注意力经济”一词也就应运而生。
“注意力”的定义就是把精神集中,投注在特定信息的项目上。这些项目进入我们“意识”,经过筛选,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意识”是靶,“注意力”是靶心。
(1)“注意力”的最重要功能不是在收纳信息,而是剔除信息。
(2)得来容易的信息不容易引起注意;自己花时间与金钱取得的信息,才会受到重视。
(3)“信息疲倦症候群”的症状就是烦躁、易怒、胃痛、失眠、倦怠。
(4)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西蒙说得对:“信息消耗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过多就产生了注意力匮乏。”当大家忙于四处收到的电子邮件,就少有时间专心在思考与反省。
(5)注意力有报酬递增倾向,不能滥用注意力。
由于经济学的基本思考就是环绕在优先次序、机会成本、比较利益、最有利选择等法则上,自己也就不自觉地归纳出要如何善用“注意力”的六个要点:
(1)自己既然不可能读遍一个领域中相关的书,就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流书”上。
(2)不需要把自己当成“消息最灵通的人”,做信息的奴隶,但要做善用信息的人。
(3)善用“注意力”,“舍”才会“得”,就是善于掌握“优先次序”──分清哪些是重要及不重要。
(4)注意力难以聚焦的最大敌人,就是不肯说“不”。作人面面俱到,做事拖拖拉拉,讲话拖泥带水,决策左顾右盼,这就会产生“注意力匮乏症”。
(5)获取信息的原则:不在量,而在质;不在快速,而在精确;不在免费提供,而在是否实用。
(6)丧失注意力的人,等于丧失了自我;集中注意力的人,才能孕育创新;善用注意力的人,才能发挥生命力。
各位优秀的清华毕业生,当你们戴上了“注意力”的镜片来看周边一切,忽然一切都变得比以前清晰,它使你清楚地掌握优先次序,分辨哪些该做,哪些该放弃,哪些该坚持。
这样你才会有时间、有心情,优雅地做一位“内外兼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