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来的我们》自4月28日上映后,6天收获了10亿票房,连续几天排片占比第一,票房占比第一,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电影院里,众人随主角的感情发展或喜或悲,对结局唏嘘不已,平凡的故事情节,代入感总是很强的,很多人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这部影片感人的不仅仅是爱情,引人深思的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亲情。
01
林父在影片中是一个沉默的角色,平凡如你我的父亲。他独自经营一个小餐馆,抚养见清长大,待见清远离家乡踏上北京的求学之旅后,他就开启了望子归来的模式。每年春节,早早定下年夜饭的菜谱,早早做好传统过年美食粘豆包,等待孩子回来。孩子回来着急要吃粘豆包,一边批评孩子馋猫,一边嘴角却挂着慈爱的微笑。
他忙碌张罗着孩子的饭菜,忧心着孩子的对象,担忧孩子的专业选错了,末了还来一句毕业了你就滚回来吧。
就如同我们的父母,盼我们回来过年,不理解孩子的选择,希望我们留在他们身边,希望我们早早结婚生子,踏踏实实过日子。
他们眼里的幸福,多少年来我们都是不屑的,那么平凡,那么无趣,那么庸俗,我们要飞,飞出父母的管辖范围,飞到父母不曾到达过的远方。
我们往往忘记了老家期待我们回家的父母,或者,是我们坚信他们会一直都在。
02
林父不会使用电视遥控器,他曾打电话去请教见清,也曾当面让见清教。
见清的态度是相当不耐烦的,回答的时候的用句子是“我说了多少次”,语气非常厌烦这件事情。
这一点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我们不明白就这样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教了五次还是不会?为什么教了十次还是不会?为什么老是教不会,年纪大了就是那么笨吗?一看见父母老是学不会那么简单的操作,禁不止就火大。
想起另一个故事,一对父子坐在长椅上,老父亲问那个是什么?儿子抬头一看说是麻雀,老父亲又问那个是什么,儿子回答麻雀。连续5次,儿子不耐烦了,责问父亲是怎么回事,都回答了5次了,那个是麻雀麻雀。老父亲起身回屋拿出一个本子,写着儿子咿呀学语的时候,曾经问了27次那个是什么,父亲每一次都很有耐心地回答亲爱的,那个是麻雀。
父母亲年纪大了,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自然没有那么利索,我们是否应该对待他们耐心一点,思考一个他们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教他们,正如他们当初教导我们一样。万不能因为嫌弃麻烦就拒绝让他们学习新知识。
我记得我妈终于跟表弟学会微信的时候,开心得像个吃了糖的小孩,还责怪我不早点教她。每天看见别人发来一个搞怪的动图,我妈也能乐半天。虽然幼稚,可是他们开心啊,我们小时候不是也如此吗?
03
见清终于在北京买了房子,他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接小晓和父亲过去住。
不料,父亲是一口拒绝的。
这也是多少年轻人经历过的体验,自己辛辛苦苦终于闯出一点名堂,有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买了房子高高兴兴地回老家接父母出来一起居住,方便照顾。但是,父母拒绝了。
这种拒绝简直不可理喻,父母根本就不理解我们的心意。父母整天念叨我们不回家陪伴他们,我们在大城市打拼是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努力才有能力买房,现在接他们出来一起居住是为了给他们更多的照顾更好的生活,他们却是死活不愿意。
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在老家过苦日子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是我们的好日子,不是他们的。
撒贝宁说:不要轻易的把父母接到身边,那是不孝!我们站在子女的角度考虑,觉得接父母到身边就是孝顺,事实上我们往往忽视了父母的真实感受。
我们的父母往往来自于小镇或者农村,那种几十年简单的生活已经深入骨髓,他们没法习惯大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在这个钢筋水泥冷冰冰的硕大城市,他们走出家门就寸步难移,迷失了方向。
所以,跟着孩子搬出大城市的父母们,往往只能在家里静静坐着,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并没有增加,子女早出晚归,或者加班出差,他们内心非常寂寞,但是他们不说。他们甚至连想帮忙做一下家务也做不好,洗衣服不会使用洗衣机,用手洗,子女也责怪。这种年老的挫败感,是我们难以体会的。
他们会挂念地里的农作物,院子里的果树,圈子里的鸡鸭,他们会思念左邻右里,习惯每天见面唠叨几句,熟悉的环境能给予他们巨大大安慰。
而我们未必懂得这些。
04
影片里,我唯一流泪的片段是林父写信,他已年迈,老眼昏花,趴在桌子上给小晓写信,因为看不清,他趴得很低,几乎伏在纸上……
这封信写出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期盼,这里截取其中一段:
“这些年他好像突然长大了,我知道那是因为你,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能要等你们老了才能体会到。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木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过你们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
这封信升华了这部电影的主题,也令男女主角重新面对过去和当下,重新看见了生活的色彩。这封信也让在场的观众纷纷落泪,这不也是我们父母对我们的期盼吗?
我父母老是跟我说,有钱最好,但是开心健康最重要,不要太辛苦。
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追寻的东西:金钱、地位、房子、爱情……我们记得工作上的事情,记得爱人的事情,记得孩子的事情,往往忽视了父母的事情。
我们容易忽视他们,因为他们从来习惯说没关系,我们很好。我们容易对父母发脾气,因为不管我们多无理取闹,他们都会包容都不会计较。
我们以为这份坚强的后盾会一直都稳如泰山,却不知道父母的头发白了,背挺不直了,眼睛花了,耳朵不灵敏了,手脚不灵活了。我们尽量不去想他们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这个事实。或是,我们以为这一天还很遥远。
然而,很多的人被时间狠狠甩了一个耳光。悔不当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也该重新审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从现在开始,多关心他们,多陪伴他们,多理解他们,即使是多打一通电话,我们的父母也会高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