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时期的班主任钟苹老师写了一篇回忆录,她的回忆让我感动,也让我对故乡鹤岗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地方志的记录和档案馆里的资料。钟苹老师个人的历史,是鹤岗市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让我自己的人生得以拓展和丰富。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每个人的历史,是由我们亲历的时代、经过的地方,以及经历的人组成的,经历越多,人生就越丰富。
举例来说,我81年离开鹤岗上学,工作在哈尔滨,如果我没有与鹤岗的同学、亲戚有那么多的交流,鹤岗对于我来说,仅仅是我的出生地。是我与同学和老师交往,以及他们自己的故事,丰富了我的人生。还有,我的母亲是江苏徐州人,因为我在南京上学,和那里的亲戚建立了联系,并通过多年的交往,感情越来越深,后来我把父母的骨灰也撒到徐州的云龙湖里。我与徐州亲人的交往,以及他们每一家、每个人的故事,也丰富了我的人生。
我上大学、读研究生,工作单位也换过几次,都是我人生宝贵的经历。
人生有限,我们经历的时代,无论平庸还是伟大,都是有限的,无法更改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即所谓的“人生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大生命的宽度”。
当然,除了亲身经历和社会交往,读书、思考是最重要的。康德一辈子没离开过柯尼斯堡小镇,但他通过读书以及与小镇上流社会的交往、与外地朋友的书信往来,让他对世界的了解,比大多数人都更深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超越有限、丰富人生的办法。读书可以神交古人,寻找远方的自己,也可以了解万里路之外的世界。
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大多数人都只能被束缚在土地上,每天辛苦劳作,就是为了吃饱饭,为了活命,没有条件读书、思考,也没有条件看看外面的世界。
如今交通和互联网的便利,大大地提高了人的拓展能力,也让更多的人彼此了解、相互丰富。人们拥有了闲暇,也拥有了各种便利,但是在丰富自己的人生方面,很多人做得却很不够。
有些人不愿读书,不愿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网络虽然方便,却只找与自己旧有的观念一致的内容,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念。过去是井底之蛙,如今即使行了万里路,却依然背着那口井。
有些人不愿与人交往,即使与人交往,也是藏着、掖着、提防着。这种生存状态,还是没有脱离“丛林”状态,很累。
有些人喜欢社交,但都是功利性的,“没有用的人”不交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没有脱离“谋生”的状态。
一个人的事业越大,接触的事越多,接触的人也更有故事,自己的人生也越丰富,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年轻人应该把精力用在事业上,而不是无用的社交上。
但是,一个人如果一直没脱离谋生的状态,有多少钱、有多大的事业都是挺悲催的,因为还没有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
我自觉年纪大了,经常写一些怀旧的文章,也经常鼓励好友写一下回忆录、家族史,我觉得这很重要。
中国古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要求有点高,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们普通人写自己的往事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写作者来说,梳理总结自己的过往,回望来时的路,也是为了看清自己的人生,如果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怎么还奢望别人理解自己?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别人也不了解自己,这一生不是活得很糊涂、很失败吗?
有的朋友觉得为时尚早,等真的老的时候再写。但我知道,到真的老了,想写的时候,无论体力还是智力都会衰退,很难再写出高质量的文字。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一生很平淡,没什么可写,但我知道哪怕一个看似卑微的人,也都有过豪情万丈和美好的梦想,自己所谓的平凡,不过是对自己人生不满意的另一种说法。而如果能把自己的人生梳理一下,也是跟自己的过去“和解”的最好方式。何况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而珍贵的,是他人不可替代的。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是珍惜自己的最好方式。
当然,有些人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愿直面自己一生的成败荣辱,更不愿意向别人袒露心胸,因为在其心里,社会就是丛林,他人都是地狱。
有人说,追求“真善美”,之所以把“真”放前面,是因为没有真,其它都是表演和欺骗。是的,做不到真,就不如不写了。
钟老师的回忆录,朴实流畅,能看出她的文字功底,但最可贵的是真诚,才让人读了为之感动。
钟老师的回忆录,让她的学生和亲朋好友不但对她的个人经历和精神追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她经历的那个时代影像更加鲜活,让鹤岗的历史更加丰满,也让我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
如果没有这篇回忆录,钟苹老师,当过我的班主任,再加上毕业后有限的几次交往,在我的人生里占有的篇幅就很小。而一个有着丰富故事的人,和我的人生产生交集,成为我的班主任,我的人生也变得丰满起来。
人生,因交流而丰富,因相知而幸福,因记录而存在,因分享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