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个朋友跟我吐槽,她家亲戚带着孩子过来拜年,孩子不太听话,乱动她书桌上的东西,还失手打碎了她男友送她一个仿水晶沙漏。一个沙漏不值多少钱,但孩子妈妈的反应很值得注意。她先是拉扯了自知闯祸的孩子一下,然后说:“活该,让你乱动,这下把你小姨的东西打坏了吧,看她收不收拾你。”似乎有点事不关己的意思,语气里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孩子则愣住原地,小心的观察朋友的脸色。
因为“大过年的”,加上“孩子还小”,朋友也不好说什么,一直哄孩子说没事儿没事儿。事后孩子妈妈还埋怨说我朋友脾气好,告诉她下次“就应该骂他两句,让他长长记性”。背后的逻辑很奇怪,因为“我说他他不听,就应该你说他。”
我其实特别不赞成父母,借用他人之手,间接的去管自己的孩子。妈妈和爸爸要纠正孩子的某个行为,却让自己的形象由孩子的至亲之人,变成一个“背叛者”和“告密者”。这本身就得不偿失。
对我触动最大的事情,源自于我的一位曾试图自杀过的朋友。他在念初二的时候,某天吃了大量的安眠药。好在被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朋友说他父母还是挺相爱的,经济条件也算中等,母亲带他的时间比较多。
他们家有一个特点,就是母亲每当觉得他有什么错,一定要先骂他一顿,然后跟他说:“等你爸回来,看我不告诉你爸的。”而每次母亲这么说,朋友心里就开始打鼓。因为母亲只是骂和吼,到父亲那里,会有更严厉的责骂,甚至可能会动手。
他当时还只是一个孩子,却时常看着自己最最依恋的母亲向自己最最崇拜的父亲告密,目的是为了一件他已经知道错了的事情,让父亲再责骂他一次。
父母双方对教育孩子的立场一致本来是特别好的一件事,但在他的家庭,则演变为了父母两个人对孩子的一种针对。孩子会认为母亲承担不起管孩子的责任,而且不可信任。父亲不听他辩解申诉,而且不可沟通,孩子的心里,难免会特别无助和压抑。
生活中这种借他人之手管孩子的事情,似乎也很稀松平常。
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如果告诉他再哭警察就把你抓走,孩子可能会吓得老实很多;
孩子不肯吃饭,如果告诉他再不吃饭,就让医生来给你打针,孩子的反抗程度就会下降;
孩子在路上乱跑,如果告诉他再跑就有人贩子把你抱走,孩子就马上紧张的一双眼睛紧盯着父母。
可是这一时有用的结果,又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呢?
在孩子的心里,警察这个保护人民安全的职业,变成了专门抓小孩的坏人;医生这个救死扶伤的职业,变成了专门欺负小孩,给小孩打针的坏人;孩子走在马路上要提心吊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人贩子……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隐性的伤害。对于被搬出来的“救兵”,同样也太不公平。一个人的安全感,不是衣食无忧之后,就理所当然的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周围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无条件的接纳。
当他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就会通过哭泣很快被安抚来感知“当我有需求时,父母会来回应我,帮助我”。
安全感足够了,他才有自信,才敢去尝试外面的世界。
当父母把教育孩子这件事,借他人之手来完成之后,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两个信息:
我没有能力管好你,所以我要找另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管你。
另一个人来管你的时候,我是不会插手的,我跟他是站在一起的。
不知不觉,父母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孩子们会不再相信父母本身的能力足够强大,能够保护自己。
孩子们也不会再相信,他身处的环境的可靠的、不用戒备的。
这样的孩子,就像是惊弓之鸟,往往不自信且难以跟其他人交心,又怎么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怎么会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值得被爱的人呢?
而当你真正去接纳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之道的时候,就能发现他们没有那么蛮不讲理,无药可救了。父母是最不能偷懒的职业,该亲自讲道理的时候,一定要亲自讲道理,该亲自管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亲自管孩子。
虽然眼下少不得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口舌,但自己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孩子,一定比让别人帮忙管出来的孩子,要出色得多。来自父母的无条件支持,正是注入孩子心理的营养,而很多父母本身,是缺乏心理营养的,他们在童年时缺乏父母接纳、肯定的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容易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接纳自己。为人父母后,会在无意识中,将这种缺失遗传给孩子,让孩子重蹈覆辙。
因此很多心理学家提出建议:有些父母需要的不是学习如何育儿,而是先疗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