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年末,我们总会翻看年初定的计划和目标,看看哪些flag已经倒下,往往,我们会在心底暗骂自己,咋回事,这些年初的计划,怎么全没有完成?啪啪打脸呀!
没关系,我们明年再来!看起来牛气冲天,斗志满满,可是同样的场景,到了第二年同样出现。干脆不定目标了,省心。
目标,到底应不应该设置?成年的宝宝们,不用多想,那时必须的。
那么,我们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为什么我们总是设立了目标,却达不到呢?
这个问题,当然跟我们的执行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需要你认真考虑。
从一开始,你是如何对待这一个项目,或者说关卡的?你期待的结果是什么,你想获得的到底是什么?
用孩子们写作业问题来说。
老师留了一堆作业,学生A在8点完成,学生B在10点完成。
学生A的做法是,拿题就做,见神杀神,见鬼杀鬼,不会拍题,转手抄上。
学生B的做法是,复习当天内容,做作业,完成后进行适当预习。每次作业看起来花了更长的时间,做的更艰难。
显而易见,期末考试时,学生B会取得好成绩,是大概率。
再如,我们练习英语配音。当一句得分85时已经可以算优秀,那么你可以这样过去,因为今天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完成一个配音。
但是,你也可以再多练习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调整,因为,你的目标是精进,是未来想要得到的华丽的语音语调。
因此,当我们没有把想要达成的结果,作为做事情的目标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行尸走肉般的接近目标。换句话说,就算你完成了你设定的计划,也许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们这时候,反而会埋怨自己做错了选择,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从而转向另一个方向。
可事实是,如果,每次自己都是没有去考虑,那个真正想要达成的结果是什么,也许,不论进入哪一个公司,哪一个事业,哪一个跑道,参与每一个项目,你永远会是那个看起来很用力,也许跑完了全程,但一定是个陪跑的人。
在杨萃先老师的心理课中,有一个心理课的工具,是关于育儿的——以终为始的育儿观。
就是说,我们在育儿时,总是看到了阶段性的定义目标,把育儿当成了赛道,我们焦虑孩子们各个阶段,幼儿园找最好的,小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买了学区房,初中班级要好,老师要好,高中,大学,工作.... 所有人,看起来都在为眼前的,一小段一小段的目标,为自己的孩子在做着最大的努力。
我们每个人,从孩子到大人都充满了焦虑和痛苦。我们把自己和孩子,每分每秒都放置在与他人竞争的赛道上,不断完成眼前一个有一个无休无止的比拼。
可是,我们都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到底希望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比如,我们列一个目标清单:
1.我们希望孩子能85岁前,基本健康快乐的活到85岁。
那么在0-18这个阶段,我们有给孩子培养出让他们自己健康快乐的习惯了吗?如何没有给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他们怎么会突然就健康快乐了呢?
2.我们希望孩子在30-85岁时,当他们在夫妻关系中,他们都有个和睦的家庭,夫妻相敬如宾,他们也已经成为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爸爸,好妈妈。
那么在0-18岁时,我们有没有给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让他们将来能够胜任,我们所期待的家庭角色呢?我们不断地因为自己的焦虑,不停的催促,不停地吼骂中,给孩子做着怎样的示范呢?
3.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该找工作时,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好工作,自食其力,养活家。那么真的,眼前的第一和第十的差别,你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当我们以终为始时,会发现,在他预计的85年中,也许那些成绩间的竞争,需要,但不会被排在第一。
我们希望孩子有健康的体魄,那就培养他的爱运动,不要每天只坐在书桌前。
我们希望孩子有智慧,那就培养他学习的能力,培养他爱读书的特点,而不是只看重分数。
我们希望他能够将来独当一面,那就多培养他独立的特性,而不是事事一手包办。
这些,就是由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指导着我们,有着正确的方向,而做出的正确行动。这些,才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的核心考量和做事重点。
而绝不仅仅是,机械完成一天又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天翻完一本书,转眼已经忘了讲什么;机械地完成老板要做的108张报表,挣扎着完成每天的凑数的语音打卡......
问问自己,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怎么走着走着,我们的目标和结果就偏离了呢?
所以,当我们立下flag的时候,让我们认真地去考虑,如何能够拿到这个结果,为了这个结果,我要怎么拆解我的行动,如何能让自己更可能地达成这个预设的目标。
自己决定吧,你是行尸走肉地接近目标,还是以终为始地拿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