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的新闻看,流感有蔓延的趋势,但患病的后果好像在可控范围内。向奋斗在救死扶伤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中西医都在不同的维度发力,寻找解决方案。
简单说来,中医是宏观医学,以研究宏观外环境和人体的整体质量为主。西医是微观医学,以研究微观病毒的分子构成和人体的微观组织为主。
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四季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地域的生物形态,气候的寒热燥湿对于生命的影响。在《素问》第66篇—72篇运气学的篇幅中,更是将视角延伸到太阳系和无限的银河系,研究地球和日月、星体的变化对人体的规律性影响,探索宏观宇宙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医圣《伤寒杂病论》以人体体质和气血运行模式为出发点,提出了疾病的根源在于人体体质下降和气血运行模式出现紊乱,给外邪的入侵留下来可乘之机。
现代的显微成像技术将人们引入了微观世界。本次爆发的流感,包括已经大家熟知的乙肝病毒、艾滋病、SARS都是在研究微观的病毒的特点。而细胞学说,血液学说、组织学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干细胞学说则也是在微观领域研究人体的构成。
这两种医学各有特点,但方向的确不同。经常很难在“同一频道”进行沟通。但如果从宏观向微观探寻,也可以经常找到相同点。我坚信:这两种研究方向最终会胜利会师,最终会相互欣赏其优点,而不是相互批判指责。在上次预防SARS的经验中,中西医取长补短,是成功“会师”的典范。
简单说来,外界的病毒细菌(邪气)对同一环境的所有人是“公平”的,人员的体质以及所应对的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流行性的感冒一般都会引起发烧。感冒为什么会引起发烧?
可以用发动机的原理类比一下人体,汽车发动机通过吸取氧气燃烧汽油释放能量和热量,主要的余热就是二氧化碳。如果吸收不到足够的氧气,发动机就很难正常运转,如果二氧化碳不能被足量排出,则发动机积碳会造成损毁。
人体依靠肺汲取环境中的氧气,氧气在肺泡中和血液混合进入左心房,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全身组织,氧气“燃烧”组织中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释放出能量,燃烧后的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人体的静脉血液回流进入右心房,最后被血液带到肺中排出去。汽车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截然分开是两路,而人体吸气排气的通道都是通过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都是通过血液,血液既是载体也是营养物质。
正常人体每天“燃烧”营养物质会产生大概2000大卡的热量(没有特别大的剧烈活动和体力劳动),这些热量一部分供应人体的行动需要和组织工作代谢,一部分变成余热排出去。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和组织就是肺和皮肤,而且肺和皮肤是人体最外层和最终的散热“热阱”。如果体质虚弱,身体自我运行的能量不足,身体温度过低,寒冷的空气进入肺后会导致肺泡严重收缩;如果身体血液量严重不足,寒冷的空气也会导致皮肤上的血液内收,毛孔开合因此变小而散热变差,心脏的输出供血量也会变小,肺脏得到的血液量也会减少。这些变化均会导致肺的汲氧能力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可导致人体的“低功率运行”和积攒内热而发烧。身体的低功率运行会让人感到疲倦无力,积热发烧同时伴随二氧化碳中毒。人体的肺循环代谢可类比为汽车的气路循环,体内血液循环和水循环可类比为汽车的油循环和水冷却循环。气循环削弱就会将余热带入血液循环和水循环,血液带着沉积的余热和二氧化碳流过脏腑就会损伤脏腑组织。
如同发动机原理,人体的温度过低和过高均会损伤脏腑组织。温度太低,脏腑无法有效运作;温度过高,对血液消耗会过大,脏腑组织很容易被灼烧损坏而衰竭。
所以,流感引起的发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尤其是对于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和病人,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脏腑功能比较“脆弱”,肺脏、肝脏、肾脏中贮存的血液量较少,高烧很容易消耗完脏腑中的血液,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也很容易导致脏腑“中毒”而衰竭。
简单来说,通过发汗,鼓动人体的气血达到皮肤,让被寒邪束缚收缩的毛孔重新“打开”,让人体的散热功能恢复正常。另外,发汗本身也可鼓动心脏的搏血能力加强,心脏搏血能力加强会加强心脏对肺的供血,以让肺脏可以捕获到更多的氧气。
上述的比喻比较简单,但人体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人先天体质存在差别和不平衡,不同年龄段的人体质差别也特别大。在对于退烧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状态进行甄别。
肺是人体的进气和排气系统。做个比喻,如果人体的质量差,贮备的“汽油”(营养物质)已经很少,强行的加大进气口和排气口,反而可能会尽早让汽油消耗光,脏腑衰竭。如果人体的体质好(营养物质贮备充足),脏腑有足够的气血供应皮肤和肺,通过发汗解除呼吸系统的问题则可以非常快的让人体恢复正常。
这个原则便是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的表里原则。《伤寒论》中的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麻石杏甘汤、大青龙汤等都是单纯解决的表系统呼吸的问题。如果体内支撑系统能量气血严重匮乏,则千万不能使用。
最近,笔者看到很多“中医专家”提供了大青龙汤、或者黄芪加连翘等组方预防流感。笔者认为这非常不可取,这依然是不考虑实际情况、没有具体辩证滥用中药的思路。
仲景在《伤寒论杂病论》中特别重视人体的津液(人体血液、水分、分泌物的总和)。而发烧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津液水分,造成脏腑衰竭;另外,人体的肺循环失常会导致水循环和血液也很快失常。肺受寒收缩和毛孔关闭很容易导致身体的水“失重”而上悬,身体积水、废水和不能有效排出的二氧化碳结合很容易形成痰饮(酸毒),这些酸毒也会令脏腑中毒受伤。
所以在身体不适时,补充足够的热水也会增强体质,减弱危害。
人体损失津液,以及过多的废水结合酸毒均会导致损伤脏腑。
实际上,如果我们用物理学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待《伤寒论》中的这些组方,有了“方位”的概念,我们很快会恍然大悟:
麻黄、连翘、防风这些药其实都是用来“打开”人体的气孔的,在体质比较强健的时候可以使用,在“生命之火”“微弱”的时候则不能用;
桂枝这些辛温的药物实际上是鼓动血液到达体表的,在需要调动血液到达皮肤抵抗外邪的时候可以使用,但脏腑气血已经亏虚的时候则不能用;
黄连、黄柏这些药则是祛除人体中的积热积湿的,过多的使用会消耗人体的水分和温度;
黄芩、丹皮这些药则是祛除血液中的热邪来保护血液的脏腑的;
茯苓、泽泻、猪苓这些药实际上是帮助人体祛除污水的;
白术、扁豆这些药物则是用来改善肠胃留住身体干净的水分的;
附子、干姜这些药物实际上是提升人体的温度,来加强循环代谢的;
炙甘草、生地、麦冬、党参这些发甜的药,则是用来补益滋养人体用来改善体质和用来造血的,在身体内污水较多时不能使用;
随着感冒变化的深入,身体可能会发生多种变化,构成身体五脏六腑的质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用中医宏观医学的观点来看,身体内任何的不良病毒都是人体体质下降,外邪入侵导致的污水、废气囤积的结果。通过改善人体质量和排出污水、毒气,邪气和病毒会自然消除。即使从现代的医学角度看,导致生命危险都是因为脏腑衰竭,而并非病毒。
实际上,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演化过程就是来讲述流感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这个机理,也同样适用于慢病和体质管理。
非常遗憾的是,现代的中医教学以西医分科为理论指导,在教育阶段就强行肢解了中医的整体性理论,破坏了中医整体性、系统系、方位性的优势。造成了目前的大学中医教育体系形成了“不中不西、不上不下,不伦不类”的局面。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严重削弱导致了很多人认为中医不能救急,只能调养身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碎片化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本人不建议读者使用网上推荐的各种防御流感的中药组方,除非彻底学习好中医经典《伤寒论》,否则很容易出错。最好以改善体质入手,加强预防,尽量防止被流感侵袭。
另外,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并不难学,如果将其古代语言转化为现代语境,一点都不难学,其内涵体现的是大道至简的自然理论。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老百姓,均可以使用其内涵保护自己和家人。通过了解自身体质和大道至简的中医理论,从而内心不再恐慌害怕。将防病治病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人人自医,天下太平”。
当然,这需要投入时间去学习和了解。从人的一生来看,这种投入是非常有价值的。
祝愿笼罩在流感阴影下的人们,平安、无忧!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sisheng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