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宝宝的睡眠问题,夜醒往往是家长们问得最多、最受困扰的一类问题。
为此,好睡宝请来了王石云月老师,跟大家聊一聊宝宝夜醒的话题,希望能对受宝宝夜醒问题困扰的家长有所帮助。
在做咨询以来,我遇到过很多深受宝宝夜醒困扰的家长,我很理解睡眠频繁被打断的体验真的很糟糕,也很理解家长非常希望能赶快解决宝宝夜醒的问题。
但是,在探讨夜醒的内容之前,有一点是必须要澄清的,那就是——
宝宝夜醒真的是睡眠问题吗?
对儿童来说,任何行为性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夜醒等等,都是由照顾者来定义的,因此,会受到一堆变量的影响,例如家长受教育程度、父母的精神状态、家庭动力学特征、家庭的构成、教养的理念和方式、孩子的年龄、文化价值观、父母和孩子的发展阶段等等。
在不同的研究中,定义睡眠问题的标准可能千差万别,没有一个固定的绝对的定义。
拿夜醒来说,有些家长觉得夜里醒来3~5次,每一次都吃夜奶是可以承受,有些家长即使只醒1次就觉得非常困扰。那我们到底是说醒来3~5次是有问题,还是说醒来1次就算有睡眠问题呢?
睡眠问题的界定一方面取决于它的持续时间,也就说要如果偶尔1~2天的情况,一般不能定性为是睡眠问题,而如果是持续了1个月,3个月以上,那我们或许就需要去评估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说父母在孩子 2个月的时候期待孩子夜间可以做到10小时不醒不吃奶,那这种预期就是不合理的,虽然孩子起来2~3次打扰到了父母的睡眠,但是我们并不能说2个月的孩子不能睡整觉要吃夜奶就是有睡眠问题。另一方面,父母,尤其是妈妈的感受非常重要,只要是扰乱到父母,尤其是妈妈的睡眠及白天的状态的宝宝的睡眠行为表现,都可以称之为睡眠问题。只不过,从照顾者角度出发的睡眠问题同时需要受孩子睡眠能力、发展阶段的制约。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睡眠问题有时候是一个特别主观的定义,很多时候家长的认知会极大的影响睡眠问题的发生,有很多时候孩子都是“被睡眠问题”了,而非真正有睡眠问题。
在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之前,首要的就是先界定孩子是不是有睡眠问题了,如果仅仅是因为家长的不合理预期而认为孩子有睡眠问题,那么需要调整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有关夜醒,我应该知道……
通常,我们把夜醒分为5大类:快速眼动睡眠期(REM)结束后醒来,睡眠周期交替时醒来,前半夜醒,后半夜醒,习惯性整晚醒。
在这个图上很直观的看出来,在夜间11点之前,会经历2个睡眠周期,会出现较深的NREM睡眠,第二次出现这个NREM睡眠是在清晨的时候,大约是5:00~5:30那会儿。而剩下的夜晚则是由REM睡眠和NREM睡眠中的较浅的部分交替。上图是一个6个月以上的宝宝的睡眠模式,假设他的夜间如时间是晚上8点,早晨起床的时间是6点。睡眠的模式从纵列可以看出来,是按照清醒状态——REM睡眠——NREM睡眠(分为2个阶段,最下面的阶段是最深的睡眠)。
红色的箭头代表的是“深睡后的半苏醒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睡眠周期交替的夜醒,发生在晚上9点半和10点半。从这张图上来看,在8点上床,大约5-15分钟之后便进入到了深睡,如果进入较深的深睡期的宝宝还小的话,这个时候通常不容易发生夜醒。
有些宝宝在20~30分钟后就会有第一次觉醒或者啼哭,这可能表示他们还没有真正睡着。正常的状况是,宝宝在入睡1~1.5小时候会从“深睡”中“半醒”过来,可能有些宝宝可能翻动一下就又继续睡回去了,而有些宝宝可能会出现梦游或者是夜惊的现象——这是睡眠周期交替时的短暂觉醒。在这次觉醒之后,宝宝会回到深睡眠中去。
在入睡后的大约3小时之后,会出现第一次的REM睡眠,也就是图里的橙色那部分。一晚上大约会出现6-7次REM睡眠。图上绿色箭头所指的就是每一次在REM期睡眠结束后,会有一次短暂觉醒。同时,有时候也会从浅睡中醒来,凌晨3点之后的频率更高。这种觉醒宝宝很可能会彻底清醒,并希望你可以帮助他睡回去,也就是多数情况下妈妈们上奶安抚的时候。
可以看出,其实宝宝一晚上是有很多“夜醒”机会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一个小朋友的夜醒模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有的宝宝前半夜醒的多一点,尤其是入睡后的1~2个睡眠周期易醒,而入睡后3小时之后到了下半夜,可以有3小时以上的长觉;
有的宝宝前半夜有4小时以上的长觉,第一个长觉结束后,开始1~2小时一醒。
前半夜醒和后半夜醒的原因也不相同:前半夜醒的大多于情绪、过度疲倦、刺激有关系,而后半夜的醒来则和睡眠联想、饥饿需要、肠道活跃有关系。当然,还有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夜醒,也就是习惯性夜醒——夜醒没有规律,或者是在一些固定的时间点对表醒,整夜夜醒都很多。
宝宝夜醒究竟为哪般?
那为什么宝宝们会有这么多的夜醒呢?大家是不是感觉成人都是一觉睡到大天亮,还睡不够呢?
其实,不管是人类学还是历史研究表明,“一觉到天亮”并不是人类自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睡眠模式。实际上不管是宝宝还是成人,每一个人一晚上都有多次夜醒。只不过大人可能对这些觉醒完全没有印象,翻个身或者动一动枕头很快就重新入睡了,到早上已经记不起这些觉醒了。
例如,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当时的人们会将他们夜间的睡眠分为两个部分(被称为First Sleep和Second Sleep),也就是在黄昏之后的2小时先睡一觉,然后起来1~2小时进行一些活动(比如上厕所、祈祷、看书、抽烟,甚至是走亲访友等),然后再睡一觉到天亮。同时白天也会小睡(Ekirch, 2005 )。不光是欧洲,当时的很多非西方国家的人们也采取这种“两段式睡眠”模式。(Worthman and Melby,2002)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将每晚睡7小时左右的8名试验者,每天关在黑暗的房间里14小时(模仿冬季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光照条件)。刚开始这些试验者大概每晚睡11个小时,似乎想睡了就睡。但后来,他们陷入了一种新模式,睡眠时间分为两段,每段持续4~5小时。(Barbato,1994)。
我们之所以现在觉得夜醒是个问题,是因为文化形塑后的睡眠模式产生了重要变化。
“一觉到天亮”的概念影响了我们对于夜醒这种人类自然、正常的睡眠模式的正确理解。所以我们会觉得不睡整觉是有问题的。
作息的问题对于宝宝来说,其睡眠能力本身就不太成熟,同时又容易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常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7大类:
睡眠习惯
喂养状况
睡眠环境
发展阶段的问题
社会/情绪性问题
病理性问题
而夜醒之所以是婴幼儿睡眠问题中最为复杂的一类问题,也正是源于它既混合了生物性、节律性和神经发展性的内在因素,又与环境、行为等因素相互交互。
所以,在面对夜醒的问题时,我们不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态度,单纯的就夜醒来调整夜醒,而是要有系统观,试图理解夜醒这个行为背后的复杂含义。不一定非要找出具体的、单一的造成夜醒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夜醒后再度入睡的能力。
- END -
本文为原创文章,任何商业机构、媒体(含自媒体)、网络等平台在转发时请联系好睡宝,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