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络上被新世相“丢书大作战”刷屏了,这件火热事件源于英国女星艾玛沃森在伦敦地铁里“赫敏藏书”,这一有趣的行为传入国内,便出现了模仿者。
在“赫敏在英国地铁藏书”这一事件在网上热议时,新世相以敏锐的观察力接手了这个活动,从获得“赫敏藏书”事件创意方的支持,丢书明星的邀请参与,平台合作方的商议,到活动的正式出炉,前前后后不到十天的时间,可以说,这次“丢书大作战”的活动,新世相的反应够快。
说回新世相的这个活动,“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丢书大作战”活动,社会上,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活动,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能静下来阅读一本书便显得难能可贵,也有人说,这不过是新世相的一个营销活动,为的便是吸引注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商业目的。我也这么认为。
北上广的地铁容不下你摊开一本书
没有在北上广乘过地铁的人,想来是无法想象在北上广地铁里阅读纸质书籍是多么不切实际的一件事。以自身为例,我在北京生活多年,每日出行全仰仗北京庞大的交通,随着地铁不断的扩修,北京地铁系统仿佛一个地下城般将北京围绕,去哪里,都可以地铁出行,而且,地铁最大的优点不是它哪里都去得,而是它“快”,也许你开私家车或乘公交需1小时的里程,地铁十几分钟就到了,地铁不会堵车,不用等候红绿灯,也不会因为某一站上车下车人多就一直等候,地铁靠计算机系统操作,有既定速度,也有明确的车次安排。所以,地铁出行是很多人的选择。北京地铁的早晚高峰,能挤上车就已经很幸运了,如果说你还能拿本书出来阅读,我真的要向你道声恭喜了,因为你一定有座位,否则站在车厢内,能保证从上车到下车不被别人踩上一脚就已经是幸福的一天了。
阅读是心灵与作者的对话,不是作秀
在2016年1月17日,一群少年占领了地铁,他们在北京地铁西直门站上车,在五道口站时纷纷拿出一本书出来阅读,仅仅过了24分钟,他们便散了,当然走的时候没忘记拍照留念这一伟大的读书行动。这件事,当时被大肆宣扬,很多人都对这一行为津津乐道,可见是成功的,可是作秀成分太浓。时至今日,这一活动的接力棒传到新世相手中,用一句俗语来说:便是“换汤不换药”。 新世相准备了10000本书,由明星们在早晚高峰前悄悄藏进地铁,以供人们在上下班的路上偶然发现,拾起阅读。阅读与大家而言,是种怎么的体验,我不知道,但阅读与我而言,是心灵与作者的一场对话,是认识作者,感知作者,这要求书是我想看的,作者是我想要了解的,我才会用心去阅读,不是偶然间发现了一本书,翻个几页,看个几分钟,十几分钟,随着下车到站便将书籍内容抛的无影无踪就可以称之为阅读的。阅读是走心的,不能为了参与活动,拾起本书,很珍视的样子,小心翻开,假装在用心的阅读,然后冲你一起的朋友点点头,告诉他,你准备好了,然后咔嚓一下,你在地铁上不受嘈杂环境影响,忘我阅读的模样便出现在了相册里,你查看照片,照片照的不错,你的表情很认真平静,背景虚化,你加个话题,配上图片,随后等待着细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圈有多少人给你点赞评论。这不叫阅读,这叫作秀。
真正喜欢的书,你舍得丢么
真正喜欢的书,你舍得丢么?不知道你舍不舍得,我是一定不舍得的。从大学开始,喜欢上阅读,时常泡在图书馆,有时会忘记了吃饭,碰上喜欢的书,光看还不够,还要买回来,一定要占为己有才好。有时借书给同学,不好意思直言不要弄坏我的书,每当还回来时,如果有破损的地方,我都会忍不住地抱怨。家里堂弟妹多,我身为大姐姐,时常告诫他们多读书,读书多了,将来的选择才会多,经常让他们来我家拿书看,尽管是弟弟妹妹,我也会给他们规定日期归还,如果他们有特别喜欢的书,我都会重新买本新的送给他们,也不愿意将我的书送出去。真正喜欢的书,看一遍怎么够?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活动,仅仅是利用人们上下班的通勤路上阅读,属于碎片化阅读,不论外在因素是否使阅读具有可行性条件,但说阅读本身,阅读是一种持续性行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的,不能称之为喜爱阅读,如果真正喜爱阅读,也无需非要在地铁上阅读纸质书籍来体现,当下是网络时代,手机,kindle,都可以进行阅读,在拥挤的如同贴肉饼似的地铁中,显而易见用手机、kindle阅读比纸质书阅读方便,易行多了。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不是因为有了这个活动,便群起而参与,活动一旦冷却,便一哄而散。
我是一个正在努力学习写作的90后姑娘,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记得告诉我哈,我会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