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兴趣是天生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般会做的更好,在这之前,我将兴趣笼统的理解为我喜欢的事情。
几年前的我还是一个自己为怀才不遇的理想主义男孩,认为我的碌碌无为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或遇到我喜欢做的事情,并肯定我如果我做我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是很有天赋的,就算一开始很苦很累我也会承受。但这其实是个陷阱,我们常说的"有兴趣"不过是那些我们能够做得好的事情,至少是相对于大多数人,做到了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感觉很爽,所以我们会比那些没做好的人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因果关系应该是——不是有兴趣所以能做好,而是能做好所以有兴趣。
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转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情而对其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这一行为“合理化”:“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
知道了这一点后,我当时就突然有了目标,尽管那时候自己其实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那个目标就是在一件大多数有志向的人都不会选择的事情上做到比百分之八十的人好。后来当有人劝我重新选择一条路的时候我坚定的回绝了,因为我从那时候开始深信,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做到比绝大多数人好,你不仅拥有成就,你还能拥有一些那些从来都没有认真积累过的人所没有的触类旁通能力——当某一天你想去挑战下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你虽然看起来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头开始积累,但是你相对另一些从头开始的人要更有优势,因为你有了把事情做好的经验,有些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是通用的,就像是弹了十年吉他的人,你让他去重头学习钢琴,那他也一定要比另外一些人学得更快。
方法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吗?”其实,学生的问题不止如此,他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问题。当然,关心方法没什么不对,只有聪明的人才会关心方法。可是,学生们总是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仅仅正确还不够,还要考虑这方法够不够巧妙;更进一步,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对于学习来说什么高级技巧也代替不了"重复",因为重复本身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人们走路走得不用下意识的控制都能进行;国语说的那么好,什么段子听一篇就记住了;也从来不觉得国语听力也是要练的;更不觉得自己用筷子吃饭有什么别扭——这些不过是长期的重复练习得来的。
这道了这个事实还有个好处,就是以前我在把一件事情搞砸了以后,我会认为是自己智商不够,或者大脑某个地方存在缺陷,但是现在我知道,那仅仅是因为重复的次数不够,远远做不到熟练,更别说掌握,于是我不再自暴自弃,相信一点一点积累,总有一天会做好。
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痛苦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痛苦之中时,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对外界的感受。
痛苦的作用大概有两个,第一个是让人远离那些对自己来说危险的事情;第二个是让人遗忘。
第一种是很明显的,谁也不会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因为那是痛苦的。第二种是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能够长期生存而留下来的能力——遗忘痛苦。如果一个人经历过一次痛苦,他今后的每天里都会一丝不差的还原当时的痛苦,那么他要如何才能够活下来?
统计表明,一个人不幸做了截肢手术之后,往往内心会极度痛苦。我们可以在脑海中体会一下: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自己的胳膊被切掉……在手术后的6个月之内,被截肢者会不停地产生轻生的念头。但是,如果经过6个月这个人还没有成功地自杀,那么他轻生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痛苦正被渐渐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希望。
但是这种遗忘机制也带来的另一个烦恼——好了伤疤忘了疼。于是就经常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以上。
有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个是及时记录,把自己当时所经历的痛苦记录下来——如当时所遭遇的事情经过,当时心里的感受等。
第二个是淡化痛苦,就是在我们不得不做一些枯燥乏味但意义重大的事情的时候,就需要运用自己心智去淡化当时的痛苦,因为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这恰恰是积累经验的重要时刻,但是如果这时候我们觉得痛苦,那么我们便会很快忘记这次经验,尴尬。有一个很有效的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曾跟我分享过他的做法。在当他终于搞明白自己要拿到奖学金就得有GRE高分的时候,他被单词量要求吓了一跳。他说,他用了两天时间才想出办法说服了自己:这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
他是这么算的——一共要搞定20000个单词,而因此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是每年40000美元左右,并且连续5年没有失业的可能;当时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差不多是1比8,所以,这就大约相当于每年320000元人民币;如果一年的税后收入是320000元人民币的话,就相当于税前赚了差不多400000元人民币;这样一来,每个单词大约值20元人民币——这只不过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想出来这些,他终于让自己明白:背单词是非常快乐的。他每天强迫自己背下200个单词,在晚上验收成果,每当在确定自己已经记住的单词前面画上一个勾的时候,他就想象自己又拿到了两张10元人民币的钞票。他每天睡觉的时候总感觉心满意足,因为今天又赚了4000元!
比较
不做无谓的比较,相互攀比本来就是由人那与生俱来的虚荣心引起的,如果抛开人们给它附加的意义,那它不过是人的一部分,但是正确的使用比较能够使自己获得成长的幸福感。
与别人的攀比是永无止境并且毫无意义的,永远都能找出在一些甚至很多方法比你优秀的人,这样使用比较容易带来痛苦,所以正确的比较就是和昨天的自己比较,一方面我们能够确定自己是否进步了,另一方面获得心理健康。
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运气
运气这个词多少带点褒义,其实中性的描述应该叫概率,一件事情发生了,有人因此受益,有人因此受伤,所以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一件事情发生了,它带来好运还是厄运完全在于你自己。就像股票涨价了有人赚钱了,股票跌了依然有人赚钱了,你只是恨自己没有人家的学识和洞察力,所以就算这世上真的有厄运,也是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这个世上有很多事情是人无法控制的,不可否认有人一出生就会遭遇别人可能一生都不会遭遇的不幸,但是还是有补救的方法,一个拥有一百亿的人和一个拥有一万元的人同时损失了5万元,对前者来说那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对后者来说,那就可能是灾难。让自己变得更强,以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这些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唯一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和命运对抗的资本——身体上也一样,可以通过增强身体来抵御。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如果一个人相信好运气,那么他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好或者更差;可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他的生活一定会因此变得更糟。所以,尽管生活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观。神奇的是,乐观生活、坚持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大约2500年前,塞内卡就把这件事说得非常清楚:“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昨晚在听罗辑思维的时候,重新理解交换和投资的视角,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但是对个人来说同样有启发,他说一个人要是把自己的付出当做交换,那么他就可能陷入一个陷阱,比如一个人用交换的思维去想事情,他就不大可能主动学习,一定是要你有明确的报酬比如学历、工作机会,他才会学。但是很多时候用投资的视角去看工作和学习,你却能看到不一样的场景,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公司工作,我们的付出不仅仅是换来那一个毕业证、学位证、工资等,我们的付出其实是对自己的能力做投资——投资未来的自己。很多人会时不时抱怨没机会,那还不赶紧投资自己的能力,能力强了,机会自然就来了。
人脉
在思考人脉的时候不妨先想想,你愿意和哪些人做朋友?是独立的呢?还是什么事情都需要你帮忙的?
在我的择友标准中,有两类人我会与成为朋友,一种是独善其身的人,因为跟他做朋友,我们之间不管是做什么事都会是基于一种平等交换。一种是我欣赏并看好的人,我甚至会愿意先付出,因为这种人是带着希望的。
这像极了当今社会的商业模式,一种是基于平等交换,你想要什么,用你有的来交换。一种是基于投资——在你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在你足够优秀的时候你再给我回报,结果都是双赢的。其实回报不仅仅局限于金钱和荣耀,一个父母在对孩子无私奉献的时候,回报可以是心理上一个"合格的父母"、"正确的教育方法"、"优秀的基因"、"良好的环境",这些都会被自然映射出来,还有一些成人之美之类的美德等。人就是这样,你让他拥有一段舒坦的心灵旅程,这本身也是一种回报。
所以我自己也要成为这两种人。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小小建议
这章节的内容,特别是人脉的内容,因为个人局限,体验比较少,所以不敢说自己理解了,建议读者读下原文,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https://github.com/1121705040/time-as-a-friend/blob/master/Chapter7.md
阅读资料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7章: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