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阜新煤矿学院测绘训练班学习
----我在长庆油田会战的12年(五)
1971年10月7日,我们还在野外测量水准,突然接到队里的通知,让我去东北学习,我从华池赶回驿马驻地后,队长张广成告诉我和队里的牛宝东、张文彦3人要到东北的辽宁阜新煤矿学院培训,参加燃化部(当时的石油、煤炭和化工部合并)测量训练班学习,时间是1971年的10月到1972年的3月结束。
1970年6月22日,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合并,组成燃料化学工业部(简称燃化部)。1971年长庆油田会战职工上来的很猛,特别是解放军陆军的2万多名转业军人来到长庆油田,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燃化部决定加快职工技能的培训,决定从全国的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山东油田和长庆油田等单位选调100名工人到辽宁阜新煤矿学院,参加燃化部石油测量训练班的培训学习。
阜新煤矿学院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由阜新煤矿学院、抚顺煤矿学院、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和鸡西矿业学院四所院校合并,校址选定于辽宁省阜新市,定名为阜新煤矿学院。1978年,阜新煤矿学院更名为阜新矿业学院,并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96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阜新矿业学院更名并升格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阜新煤矿学院的测量专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所以燃化部首选这所学院举办石油测量训练班。当年我们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的第十四团(地调处)5大队选派401测量队3人和4个地震勘测队的共有7个人去学习,当时走的很急,我们收拾一下自己的物品,准备好到东北的棉衣裤、棉皮鞋,被子不用带由学校提供,我们都来不及回家。10月9号出发,10号到咸阳的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招待所汇合,一位姓李的副团长传达了战区首长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11日就从咸阳乘火车,12日到北京。
我们到北京火车站后,要签到阜新的火车,我们根据报到的时间,大伙商量在北京呆一天,住一晚。我们去参观了故宫,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前拍了照片,还去了东单的王府井大街。1971年国庆节前夕的天安门广场没有往年国庆布置庆祝的气氛,北京显得格外的平静,只是感觉全国备战的气氛很浓。
10月14日我们从北京乘车到了锦州,再改乘慢车到了阜新火车站,学校接我们到阜新煤矿学院,我们看到学院挂着“热烈欢迎工农兵大学生”的大幅标语,学校自1966年已经5年没有招生了,1970年最后的毕业生离校后我们是第一批进入这所学校学习的学生。
我们来自全国各油田的100名学员被分成了3个班,每个班都有一个班主任,每个班里学院指定了班长和班委。我们学习的课程有数学、地形测量和油田工程测量技术,讲义都是油印的,还安排了政治学习、体育、考察阜新露天煤矿,到油田实习等环节。
10月21日下午举行了开学仪式,宣读了中共燃字(71)186号文件。学院给我们每个学员发了学生证,出入学校和到图书馆借阅用,学校还给每人发了短的棉大衣(结业后收回),2个人住一间宿舍,冬天的东北宿舍都有暖气,室内温度都在20度以上。
我到阜新,最不习惯的是吃高粱米的米饭,当年我们每月供应的粮食有70%是粗粮,阜新的粗粮是高粱米和玉米面,用高粱米做的米饭比较硬,吃起来要嚼很长时间才能下咽,玉米面是做成贴饼,每天的蔬菜多是大白菜和土豆、萝卜等,肉是发票的。
我们每天的学习安排的比较紧张,管理是军事化的,早上7点起床,排队出早操(跑步),早饭(玉米面糊和玉米面饼,咸菜)后,8点开始上课,上午一般是3节课,上课到11点。我们来学习的许多人是转业军人,年龄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下午1-3点安排体育课、自学、作业或政治学习和讨论。下午3半后我们喜欢打篮球同学会组成几个队打球,也有喜欢打兵乓球的,还经常安排班级的篮球、兵乓球比赛。到4点多去澡堂洗个澡,吃晚饭。晚上一般不安排活动,我们自学、看书或写写家信,晚上10点钟熄灯。
我们学习期间,学院安排我们到阜新市的海州露天煤矿和阜新发电厂参观学习,我们下到掘进巷道参观现代化的机械化采煤,了解这座露天煤矿的发掘和发展史、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这座露天煤矿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采煤挖掘,曾是世界闻名、亚洲最大的大型露天煤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矿曾是阜新的城市符号,作为共和国露天煤矿的长子,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2005年6月因资源枯竭而关闭,2009年海州露天煤矿作为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这个当年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变身为工业遗产主题公园。
我们到了阜新煤矿学院学习后,消息灵通的学员在传9月份我国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的消息,到了11月3日,学院传达了中央关于“913”事件的文件,我们才知道国庆期间为什么全国和北京没有热闹的庆祝活动的原因。
1972年的1月15日,学院安排我们到辽宁盘锦地区的“三二二”油田(辽河油田)实习2周,主要是实地训练水准和三角测量,培养我们使用水准仪和经纬仪的使用技能和测量记录、计算能力,东北的1月的天气是很冷的,我们在冬天野外实习,经常是流出来的鼻涕就结成了冰,我们呼出的气很快就在皮帽子上结成冰絮。实习虽然艰苦,但在盘锦的辽河油田的机关食堂可以吃到大米饭,我们每天都要早点去排队,晚了就没有了,盘锦的大米粘性很好,吃起了很香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间荏苒,光阴如梭,当年的我不到20周岁,还是个没有出徒的学徒工,我们要当3年学徒工,才能转正出徒。回忆起这段在东北学习的经历,已有50个年头了,如今我已过花甲之年,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坐在大学的教室里听教授上课,我是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在中学就喜欢数学课,给我们上数学课是一位50多岁的教授,瘦小的个子,我现在还能回想起他的样子。每天一节的数学课我都是注意听,还是有些跟不上,每次下课我都要去问老师一些问题,课后我总是把发的数学讲义(油印本)反复学习,三角函数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还有微积分(初步)。其他专业课的老师都是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授课非常的敬业,使我们对测量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当时偌大的一个大学,只有我们100个培训的学生,图书馆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利用业余时间我看了许多当时发行的杂志,还读了许多开放的小说。有东北的同学回家会带来一些当年还禁看的小说,如《红楼梦》等,以前我家里的古典小说只有《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等,就是没有红楼梦,在这里把《红楼梦》好好的看了一遍。
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每周和同学们去阜新市的街上“下馆子”,当年在街上吃饭是要用粮票的,饭馆里可没有粗粮,我们花上不到1块钱就可以吃到一个肉菜和一碗大米饭,改善改善生活,学校里每天的高粱米饭实在是难咽下去,当年的我每顿饭要吃半斤高粱米饭,每次我都是最晚吃完的。在这里我第一次喝了啤酒,长到20岁,从来没有喝过啤酒,啤酒是东北人的最爱,我第一次喝啤酒还是我们学习班的结业聚餐,没有感觉到好喝。
1972年3月13日,我们结束了近半年的学习,返回原单位。在返回的路上,我在天津下了火车,在天津市区玩了一天,还在天津市拍了照片,又到了北京,住了3天,去了颐和园、前门的大栅栏、天坛、北海等游览,从北京乘火车到银川,回家休息了3周才返回庆阳。
阜新城是一个老的工业城市,70年代的城市建设和人们的淳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内商业、交通都比陇东的庆阳发达。我在这里学习只有半年的时间,但我的收获很大,学习了文化,技术,还看了很多的小说,这对我的职业生涯和日后的学习、生活、科研奠定了基础,培养了我阅读、自学的良好习惯。我感到遗憾的是在离开阜新市后,再也没有到这个城市看看,不知在我的有生之年,是否再能到这个对我一生有着重要奠基的城市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参观游览。
祝愿阜新市兴旺发达,祝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2020.3.22庚子二月廿九记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