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差不多一周时间就看完了不算厚也不算复杂的《改变》。
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改变》微信读书群参与的并不多;刚刚翻群聊天记录,发现要求在10次打卡发布读书笔记基础上,再加一篇全书总结,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我自己理解的要求是只要10次打卡就行,全书笔记应该是在打卡发布内容里面的;但似乎应该是10+1的要求。
一开始和小组长沟通,短时间无果的基础上,我决定再反思下读《改变》的收获。写到此处,也正暗合了书中的一些论断:
1)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可怕的简化”。我把相关要求“自以为是”地简化了,造成了第11次打卡内容的缺失。
2)努力反思问题产生的前提来做出第二序改变。可想而知,如果我只是静静等待评审结果,而不是主动沟通或者主动再写一篇全书总结,可能明天过了截止时间,我就会被判定为不合格,到时候再沟通又是很麻烦。反思问题产生的前提:我错误理解了第11篇读书笔记的要求,针对性给出解决措施——再补一篇,而不是一味等待或者抱怨,我相信我的做法是更好的解决措施。可能没有读《改变》之前,我也会这么做;但是读了《改变》,思路进一步清晰,我遇到类似情况不会再焦虑惊慌,因为是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要审视产生原因,对症下药,做出第二序改变。
再总结一下我读完《改变》的收获,其实之前的打卡内容都或多或少提到了。
1)群的概念。群的概念让我联想到社会阶层。群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特征,但也不是完全相同。我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或财富或名声或权力被无形地划分。只有不断做出改变,才能突破限制,走出群,“走进另一个群”。要想跨越社会阶层,需要持续不断的付出,甚至几代的积累。这一点陈虎平老师《打破自我的标签》也有提到过。
2)从生活实践出发审视理论。本身作者发现理论越来越难有效地解释并解决现实问题,所以他们推果到因,用归纳法,从生活实践成果的解决方案来总结出若干新发现。大学尤其是社科的研究,似乎有点掉进用数理逻辑验证假设的怪圈里,可是数据会撒谎,用一个割裂的假设来做检验来填填补补小漏洞,似乎有点沉珂了。作者的研究思路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3)沟通技巧的提升。作者作为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同患者沟通;他们分享案例过程中,也反应了他们高超的沟通技能。印象深刻的有两点:用对方喜欢的语言表达观点和清晰落实目标内容。在工作中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公司内部都是互称英文名,但是和国企客户联络还自称Michael,真的远不如一句小蔡来的好。目标不是空虚的愿景,要落地到具体时间具体做了什么,最好用数字客观描述,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目标也是理清思路强化监督的过程。
以上是我读《改变》的一些收获,请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