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在凌晨打开朋友圈,微博,抖音……任意一个社交软件你就会发现很多爱“熬鸡汤”的“厨子”或者爱“传送鸡汤”的“外卖员”,他们对“鸡汤”的热爱程度连我这个广东人都自愧不如,我们对鸡汤的厌烦程度也是他们无法想象的。
我们常见的“鸡汤”类型有两大类型:
1.胡编乱造,诉诸权威型。这种通常就是不晓得那里找来一些句子披上某些名人语录或者经典书籍的皮,让人觉得这就是真理,实则他们不过就是欺负名人不能从棺材板里面跳出来掐死他们澄清自己没说过这种鬼话。但他们是聪明的,他们知道有空看这种鸡汤的人顶多就是看看鸡汤,从来不会行动起来翻翻书看看这句句子是否存在。
2.滑坡谬误,概括草率型。这种通常指滥用因果关系,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把可能性引申为必然性,从而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这种常见于各种成功学经典中,比如所谓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的段子,就很啃爹。
3.人生攻击型。这种就是核心目的不在于阐明原因,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攻击某群体,常见于某情感问题中,为了博得多数人的认同,而攻击少数群体。
其实“鸡汤”本身并没有错,它就好像一道安慰剂,在一个人跌入低谷或非常失落之时,能给予人向上的力量。这也是心灵鸡汤最根本的出发点,给人提供正能量。但为什么鸡汤生态圈变成了如此境地?
1.“熬鸡汤”的人有问题。如果说坏鸡汤只是错误的表现形式,那么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离不开“人”。微博上到处可见假公知、成功学大师,他们为了博取眼球,利用心灵鸡汤式文章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属性去影响偏感性的读者,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2.“喝鸡汤”的人有问题,爱“喝鸡汤”的人通常比较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较难辨别事情真相,容易听风是风,听雨是雨。这样的氛围也给鸡汤式文章提供了广泛传播的土壤。不仅各类追求利益的营销号会编写转发,被移情的读者也会转发,这就形成了整个鸡汤生态圈。
“鸡汤”的本质只是没用多大营养、用调味料撑起来的虚假。对于已经拥有丰富色彩人生的人来说,“鸡汤里描绘的画面,都已经握在或将必定在手上,有这种空间留给鸡汤何不把握时间去收揽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