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的一篇《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靠什么统一了北方》一文中,曾略谈到了前秦帝国的缔造者苻坚。
在公元383年和东晋的淝水之战失败后,曾经统一的帝国迅速瓦解,苻坚本人也被自己的叛军杀害,那么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帝国一场败仗后就瓦解了呢?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要从前秦帝国的缔造过程和淝水之战的发生及失败中找原因了。
前秦的原本只是一个位于我国西北部由五胡之一的氐族人建立的小国,在苻坚执政后,由于重用了汉人王猛,使前秦的经济和军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在帝国壮大的同时,内部的一些利益者私心开始膨胀,发生了五公之乱,但最终都被平定。
随后帝国开始了向外的扩张,先后东灭前燕,西拓前凉和仇池,北灭代国,完成了基本意义上北方的统一。此后南攻东晋,夺取了东晋的多处重要的军事重镇。
在苻坚完成北方的统一和取得了东晋几处军事重镇后就有了统一全国的野心,王猛在世时就规劝过苻坚不可图晋。
王猛给出的理由就是前秦的统一是不稳定的,还有很多毒瘤没有清理,同时东晋内部相对稳定,人才众多,短期内是不可以图灭的。
在王猛死后的最初几年,苻坚是遵循了王猛的建议。那么王猛为什么说前秦的内部是有毒瘤的,苻坚为什么后来要坚定图灭东晋呢?
原来在攻灭前燕、代国、前凉和仇池等国家和地区的时候,苻坚都没有处死他们其中有影响力和实权的领导者,而是采用了胡萝卜的政策,有的放归原地,继续管理他的地盘,有的加官进爵给予更大的权力。
对于苻坚的这种做法无法评判其绝对的对于错(其中王猛等是建议苻坚处死这些潜在危险人物的,淝水之战失败后的结局似乎证明王猛是对的),因为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的情况下,会带来什么后果是不可定的。
比如在图灭前燕的时候,原本前燕是不会很快被前秦消灭的(本人甚至认为前燕都不太可能会被前秦消灭),最终前燕被消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内部出现了矛盾。
公元369年,前燕能征惯战的吴王慕容垂因在和东晋的一场战争中成功打败了当时东晋的实权派,能力超强的桓温,得到了皇帝的赞许。
但随后的结果是遭到了同为前燕权臣慕容评的嫉妒和排挤,差一点要了慕容垂的老命,最终,不得已的慕容垂投奔了前秦。
这个结果对于苻坚来说,那可是尤似天助,因为这个慕容垂是那时前燕最有军事才能的,之前苻坚之所以憋着没有攻打前燕,就是因为这个慕容垂。
由于慕容垂的叛逃,双方在军事上的实际力量出现了很大的不对等。王猛最终在潞川一战中击溃了率领三十多万大军的前燕太傅慕容评,并乘胜直接占领了前燕首都邺城。
前燕的首都邺城被攻破后,外逃辽东的前燕皇帝慕容暐被生擒,紧接着前燕在辽东的残余反抗力量被消灭,前燕正式灭亡。
再此以往的灭国战中,一般失败后的统治者都会被灭族的,但苻坚没有这么做,不仅没有处死前燕的皇帝慕容暐,就连他家族中的一些很有能力的兄弟都没被处死,反而是得到重用,这无形给自己的身边埋了一些地雷。
更有意思的是,在前燕灭国后,把慕容暐时年十二岁的弟弟慕容冲和十四岁的妹妹清河公主一道纳入后宫,作为娈童伺侍苻坚,一时间姐弟专宠,旁人莫进。
对于慕容家族的处理态度王猛是建议处死的,以免后患,但苻坚的理由是,只有这样其他的敌国才会有加速图灭的可能性,如果他的帝国一直没有崩塌,他的说法也许是对的。
在姐弟专宠这一事上,经过王猛的多次劝谏,最终苻坚是忍痛割爱,把慕容冲外放,但苻坚此时并没有考虑的太多,让慕容冲做大州刺史一职(成了他最终的掘墓人)。
投诚后的慕容垂在淝水之战爆发前的十几年的时间里确实为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是灭前燕,代国,还是仇池和前凉,都有他的功劳,从这个意义上讲苻坚没有处死他们似乎也是对的。
可能苻坚考虑的更远一下吧,留着他们打天下,等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再收拾也不晚,所以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其他灭国的原统治者几乎都没有被处死。
自己家族的几次叛乱者也没有被处死,反而是进一步的加官满足他们,这样的好处无疑增加了国家的实力,失败后更多人评价苻坚的这种行为是“妇人之仁”。
苻坚在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后,采纳了王猛的遗言,不图谋东晋,同时加强了国家的建设,整顿吏治,兴办学校,重视教育,给农民以休养生息。
随后内部虽然发生了几次叛乱,但都没有伤筋动骨。几年后,应该是多年的梦想再次膨胀,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鼓动,苻坚再次提出了灭东晋的宏愿。
为了达成这个宏大的愿望,苻坚于公元382年,召集了一批重量级的人员,在大殿里召开了一次特别的会议。
陈述了自己的想法,“想我苻坚建业以来,已经三十年了,四方都已大体得到平定,只有这偏安东南的晋国还没有平定,想我这近百万的雄师,荡平这东南一隅是没有问题的,列为以为如何?”
对于苻坚的这个发问,不时的有大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几乎无赞同者,其中有个时任尚书左仆射的权翼和时任太子左卫率的石越二人都认为此时东晋君臣和睦,有长江天险,而且这时的重臣谢安及桓冲那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建议反对图谋东晋。
但此时苻坚的回答是:“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麼好怕的?”这就是投鞭断流这个成语的出处。
如此这般,这次的会议没有达到苻坚的期望,但苻坚并没有因此而大发雷霆,反而很智慧的说了自己对这次会议的看法。
“如果我们今天在一条道路边建房子去问过路人的意见,那么就会因听到来自多人的不同意见而不知所措,最终将会一事无成,我心中自有决断。”(很有哲理和智慧吧)
宣布会议结束后,苻坚只留下了他的老弟苻融,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苻融的观点似乎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他的理由是:天象不利,并且晋室上下和睦再加上士兵们都很疲倦了,不宜攻晋,而且有长江天险,就更加不易攻下。
大臣们的如此回答,这下可把苻坚给激怒了,好你个苻融,我在人多的时候要端着,现在我忍无可忍,痛骂了一顿。苻融没办法,只有哭着劝谏他这个皇帝老哥,还把王猛死前的话也搬出来了,但这时的苻坚似乎主意已定,再如何规劝也是无用。
后又有多位名臣以及太子苻宏等皆反对伐晋,老弟苻融再次上书表示反对,但苻坚仍然没有放弃出兵东晋的计划,由此可见苻坚当时对目标的坚定性。
与此同时,和反对出兵东晋的家人以及老臣们相反的是,慕容垂等外来的降将却向苻坚表示支持出兵东晋,这时的苻坚也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吧,不仅没有反省,反而是夸赞了这批人。
如此说来,慕容垂们支持的目的也很简单了,如果你苻坚攻打东晋成功,战功对于我们应该是只有好处不会有什么坏处,既然你这么坚定,我们就更不能反对你了。
假如成功了,我们当初的反对就不好看啦。再者,如果你攻晋失败,那接下来的结果会是怎样,说不定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啦,这些算盘还是可以打一打的。
在经过短暂动员和准备后,公元383年,苻坚御驾亲征,号称百万大军的秦兵从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大军旗鼓相望,前后有千里的阵容。
其中慕容垂等带领二十五万步骑兵作为前锋,首战告捷后,苻坚更加的自信,接下来不免就开始轻敌了。
在洛涧的一次战役中,东晋名将刘牢之率部成功击杀了秦军守将梁成,致使军队瞬间溃败,接着东晋大将,谢安的弟弟谢石率大军水陆并进,到达和前秦军队只有一水之隔的淝水对峙。
受到失败挫折的苻坚开始有所警醒了,双方隔水对峙时,苻坚和苻融二人没有闲着,而是多地勘察军情,此时从寿阳城上观察晋军,只见东晋的军容整齐,看上去对面的八公山上都是晋军。
其实那都是山上的草木啦(草木皆兵成语的出处),只不过晋军做了一些装饰罢了,待苻坚看后,由衷的说了句:“这个谢安真是名不虚传呀,晋军当是我们的劲敌,不能再把它们当弱旅啦!”
至此,苻坚的必胜之心开始有了动摇,想到了用智取而不再是强攻,他的计谋是,和晋军达成决战协议,就是秦军稍加后撤,让晋军渡过淝水后两军决战。
苻坚的算盘是在晋军渡淝水的时候来一个出其不意,必将全歼,但没想到的是,在实际作战时,晋军棋高一着,在秦军的前队稍作退后时,晋军就开始渡河了,并且一边渡河一边喊杀说,秦军大败啦。
这一结果是苻坚等没有料想到的,这么庞大的队伍一旦乱起来,那就是自相踩踏啦,后面的秦兵是不知道真像的,一听到大喊秦兵大败后就一股脑都后撤了,这下就真的出现了全军溃退。
此时的苻坚被卫兵们护着后撤,苻融骑马强入乱军之中,试图控制军队后撤,这么多人乱起来,哪还能指挥的了,慌乱中堕马被杀。像发了疯一样的晋军疯狂追杀溃败的秦兵,致使秦军伤亡惨重,苻坚在此战中也被流矢所伤。
苻坚一直败逃到淮北才刹住车,其后在此收集逃散的败兵。回到长安后的苻坚,痛定思痛,厚葬了苻融并告罪宗庙后下令大赦天下,下令锻炼兵器并监督农务,抚恤孤老和阵亡的士兵家属,试图重振秩序。
但这次的失败,致使苻坚的帝国元气大伤,趁着帝国的这次伐晋失败,被统一的前燕,前凉等各部族纷纷举兵反叛,建立割据政权。
首当其冲的就是慕容垂反叛后逃回前燕故地复国称王,接着就是慕容宗族的慕容冲,慕容暐等相继起兵叛乱,羌族的姚苌等人也重新崛起,至此帝国四分五裂。
受过苻坚枕席和胯下之辱的慕容冲率部攻破了长安(至此,苻坚后悔道“悔不该不听王猛和苻融之言),苻坚不得已弃城逃往五将山,但英雄末路,后被羌族的首领姚苌绞死于新平佛寺内,享年四十八岁。
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也无法评判苻坚那些政策的对与错,他是真的“妇人之仁”还是怀柔政策,或者其他,或者兼而有之。
假如一味的嗜杀,北方能不能够统一可能都还会是一个未知数。再假如统一后先彻底除掉内部潜在的危机,更晚一些在图谋东晋,结果也未尝可知。
东晋的几万军队就让苻坚的百万大军溃败,最终自灭,或许还有天意为之吧。
苻坚
轩辕
诛暴君臣荡北平,
南征挫败溃全功。
世人皆谓仁如妇,
胜负焉能论帝雄。
本文写作者: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