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源于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用了三周的空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山河之书》。读余秋雨先生写的书,可没有读林清玄先生的书轻松、自在。读后者的书,即使在课间十分钟十分吵闹的环境中,也可以读得有滋有味。而前者的书必须要有个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走进书中,并想象秋雨先生所描绘的景象,才能读懂,才能读到心里去。
走进《山河之书》,就能跟随秋雨先生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宁古塔、西域、莫高窟、阳关、贵州、三峡、山西、苏州、杭州、上海、海南天涯……他从考古学家的角度,用文学家的笔触,介绍了他所行走过的文化遗址、名胜景点等,每一篇都蕴含着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的情怀。每读完一篇,我就会把书放下,或再次想象他所描绘的独特场景,或陷入他所传递的深深忧伤,或思考他所提出的中肯建议……我要用书中一句话来表达对秋雨先生的敬佩之情“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山河之书》共收录了28篇散文,每一篇都值得我读上好几遍。这里只粗粗分享我读完第一遍后的感受。许多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莫高窟的痛、上海的怪、海南的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贵州苗寨侗寨的本真的大文化、承德的避暑山庄蕴藏着帝王精神上的强健……
跟着秋雨先生,我重新游历了都江堰,“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一片慈眉善目。”这样的描述清晰地复原了我第一次看都江堰时的景象。秋雨先生如是说:“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走进书中,秋雨先生不光让你再次回忆了都江堰的壮观美丽外,更多的是让你升腾起对李冰的敬佩之情——他给中国留下了伟大的创举,都江堰——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苦思冥想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并且注定已经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工程,把它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也毫无愧色。
不得不写的是我目前居住的城市——杭州,我的第二个故乡。秋雨先生在《杭州宣言》里,对杭州的赞美比比皆是,杭州的美,杭州的名气,离不开与杭州结缘的“马可波罗、白居易、钱镠、苏东坡”。“先有生态而后有文化,这个道理,一直被杭州雄辩地演绎着;雄辩道,连最伟大的诗人来到这里也无心写诗,而是立即成了生态救护者。”杭州一直在走自然生态之路,疏浚西湖水源,重修杨公堤,打理好新西湖,又开发了一个大大的西溪湿地。秋雨先生对杭州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找一个合适的角落,建一座马可波罗的雕像。雕像边上立一块碑,把他最早向世界报告的那些有关杭州的句子,用中文、意大利文和英文镌刻出来;而且一定要注明年代。
总有人在路边问秋雨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秋雨先生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书中的精彩,只有读者自己能体会。走进《山河之书》,你就是在探寻、游历的路上。路,就是书;书,就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