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安藤雨倩、也文著的《迷失日本——十一位赴日新娘的情感实录》,它是作者根据十一位中国赴日的亲历者口述成书。该书也是国内首部真实揭露赴日新娘生存及情感实录的纪实作品。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11年6月出版。
日本国,简称“日本”。位于东亚,国名意为“日出之国”。
本书中一共讲述十一位嫁给日本男人的中国女人情感实录。同时,我也在书中,间接了解日本一些历史。
“日本的社会秩序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这一点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中有所体现。当时日本伤亡惨重,但是地震后的灾区却没有发生拥挤和骚动,灾民们情绪稳定,维持着良好秩序,按照规定路线进行撤离。
“东京的电车是非常准时的,完全可以用手机调整好上车时间和到站时间,然后就不会错过了站。”这是日本严谨工作态度的体现。
除外,日本社会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家庭护士——属于医疗保险的范围。”
然而,日本人高傲、排外,优越感强。书中说“一个日本人出国几年之后回国,大多数日本人会把他看成外国人。可中国人正好相反,不管你出国几十年、几百年,都会认为你是中国人。”
在日本这个“父系社会”,“男女平等”是神话。结婚后的女人需要在家做全职太太,做饭、洗衣、收拾家务、带小孩,男人会认为婚后女人再回到社会工作是对男人的藐视。
因此,日本男人的最大压力不是社会的各项制度,而是来自于工作和经济压力。
日本国家的年轻人从学校毕业之后的选择面不大。“在日本,规模化经营的大公司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较困难,更不用说几百万日元开的小店了,所以选择自主创业的人很少。”
在中国,小摊小贩、私有化小店以及小规模的有限公司遍地都是。可见,中国的确是一个相当包容的民族。
日本也是等级观念极强的国家,在公司内部,这种等级观念化从主观到客观,从感觉到视觉,“各种地位、职务的人,通常坐的椅子的款式和颜色都不一样。”
在日本,老人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帮子女带孩子,这也是婚后的女人辞工在家的限制之一。
现在,再来看看这些走进日本国家和日本家庭的中国女人。
她们之中,有高学历的,有低学历的。有出国前小有成就的,也有一事无成迫于出国谋生的,当然也不乏出于女人心计所达成的出国目的。
动机决定行为,心态导致结果。这十一位中国新娘的结局多数是惨淡收场——《来日的路短,归去的路长》、《她打死了她的丈夫》、《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她扑向卡车》等篇章不看内容,光看到标题,便足以让人悲切和深思。
盲目崇拜、依赖心态和缺少理性思考,最终导致一幕幕国际凄剧上演。这其中虽然有日本的传统家庭观念和男女地位等文化因素对婚姻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每一个生命体的最大利益者和最要负责任的人却不是别人和传统观念,而是她自己。
在这十一个情感实录里,《她扑向卡车》令我久久不能平复。
“秦榕死了,留下一个四岁的女儿和一首长诗:‘蓝蓝的天空彩云游/微微的花香随风飘/宽阔的田野绿油油/潺潺的溪水田里流/远方的朋友你可知……’”
秦榕抵不过大姑子的恶劣,讨不到丈夫的保护,最后扔下女儿,不顾一切撞向一辆开动着的卡车,死得惨烈。
表面上看,秦榕的死确实与家中的大姑子和丈夫有关。但是,这一起惨剧中,最要负起绝对责任的还是秦榕她自己。因为她的依赖心理,把希望寄托于除自己以外的人身上——衰弱自己,却也没有强大别人。
再加上异国无助的孤独和寂寞渲染,当大姑子的“导火线”一燃,秦榕内在的“死亡趋力”压过“生之趋力”,就有了她那义无反顾的“一扑”。
故事是别人的故事,领悟却是自己的领悟。我们阅读每一个故事,阅读每一本书,并不只是打发时间,而是试图能够在书中沉淀和积淀。
婚姻的结合是一个整体,但每个人需要保持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