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大师
1.
前段时间的一篇文章,谈到了《洞察》一书,有读者让我讲讲这本书的内容。
此书作者,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艾美·赫曼,书的全名叫做《洞察:精准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以下简称《洞察》。
《洞察》一书,可圈可点,但也存在很多商业书籍的共病:现象描述很精彩,应对举措很空洞。
通过巨量的箴言、丰富的图片、海量的案例,把洞察力的重要性强调再三,但当谈到如何提高洞察力时,只是说了三点:
对假象集中注意力、专注做一件事、间隔休息。
这三点并没新意,而且在提高洞察力方面,意义更倾向于提醒,而非指导。
仿佛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对待一个注意缺陷症儿童,不停的告诉他,上课一定注意听讲,至于如何集中注意力的诀窍就是,不要开小差......
这种告诫有用吗?当然,多少有点,但是,并不能彻底改变一个注意缺陷症儿童,因为很多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天赋使然。
正向我之前文章所写的,有些东西与方法论无关,比如洞察。而有些东西则可以用方法论解决,比如表达。
2.
《洞察》通过一些艺术案例,总结了一个叫做3R的表达原则,我觉得很有用,拆出来写,也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赫曼认为表达也是一种艺术,很多人表达的劳心劳肺,却徒劳无功,说到根本,就是不懂得这种隐藏的艺术。
而那些经典的作品,历久弥新,仍能给你一种震撼,深深抓住你的注意力,就是运用了3R法则。
那么,什么是“3R”法则呢?
指的是重复(repeating)、改名(renaming)和再构(reframing)。
当了解这三个方法后,我发觉,不仅可以让表达更高效,还可以广泛运用到营销和管理当中去。
我来给你拆解一下。
3. 重复(repeating)
赫曼讲述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例子。
沃霍尔耍了一个花招,就让自己鼎立于流行艺术殿堂。这个花招就是“画像的重复”。
比如,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就是把梦姐的头像复制好几遍,这招脑洞之笔,竟然效果神奇,让人过目不忘。
重复的力量很神奇,有句话说:“重要的事说三遍”是有道理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刻画理论”,是指当一些影像和概念不断的重复,你自然而然就会接受它们,甚至依赖它们。
由此你可以想像,为什么一些豪无美感的广告,却效果奇好?
“羊、羊、羊,发羊财!”
“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脑残金”
“XXX宝,我好,他也好......”
恶俗吧?恶俗,你是否印象很深?想必是的。这就是重复的力量,像一把小刻刀,把那些符号和概念一点点纹入你的脑中。
不仅仅是营销,“重复”在管理中也是惯用伎俩。
领导为什么总是老调重弹?
那些例会内容为何千篇一律还要一再召开?
上班前喊口号、唱司歌有必要吗?
如果你懂得“重复”的力量,就知道这些都太有必要了......
此书作者赫曼,还透露一个和重复有关的小技巧,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那就是让对方来重复我们说过的话。
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对方听明白了,其实不然,最好的办法是让对方复述一遍。就像赫曼发现的,交通管制员会让领航员复述自己的话,以确保领航员接收到了他们的信息。
从这点看,你给孩子讲一个道理,想看看ta是否明白,最好就是让ta给你再讲一遍;
如果你是个领导,也可以用这种办法,会上的发言,不要指定人去写会议纪要,而是会后抽签决定谁写,开会时员工一定特认真。
当然很多时候,对方不是你的孩子或下级,让他们重复你的话,似乎不妥,那你可以变个方式,让ta评价一下你说的内容。
比如,你告诉别人一件重要的事后,挑出个细节,问问对方的看法,这样就以测试出对方吸收了多少。
4. 改名(renaming)
书中还讲了一个毕加索的例子。
他曾经画过一幅油画,上面是五个裸女。这幅画本来叫做《阿维尼翁的妓院》(The Brothel of Avignon),因为描绘的就是巴塞罗那一条街上的妓女。
可这名字显然不招人待见,甚至让人与淫秽挂钩,所以初期口碑并不好。
后来,毕加索的朋友、诗人安德列·萨尔蒙给这画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阿维尼翁的少女》(The ladies of Avignon)。
这下可好,立即拥趸无数,画作被赋予各种意义,永久保存在博物馆里,还被后世公认为毕加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是啊,少女可以是妓女,妓女也可以是少女,妙,实在是妙啊!
看到这里,突然联想起电脑下角的小浮窗,分明写着“人体艺术”,当你点进去时,“我去,原来是行为艺术......”
你看,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很多时候换个说法,改个名字,就能打通一条路。
《纽约时报》作家哈维·麦凯也建议:
“有时候,把你想要的东西改一下名字,你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它。比如,你的对手不愿意‘重新谈’合同。好,如果我们把它说成‘补充合同’呢?”
改名的魔力,那些知识大V们可能更有体会,他们可都是行家里手。
对一些常识,故弄玄虚,改个不明觉厉的名字,往往极能吸引眼球。我列举几个,你来感受一下。
罗振宇:国民总时间 (不就是大家的时间吗?)
古典:联机学习 (不就是大家一起学习吗?)
成甲:临界知识 (不就是多学科知识吗?)
刘润:价格锚 (不就是第一口开价吗?)
......
你看,这些名字改得,真特么高,实在是高!
5. 再构(reframing)
书中讲了温斯洛·霍默的例子,他曾有一幅画,名字叫做《左与右》,是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藏品。
这画是不错,可看上去总让人感觉怪怪的,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一次偶然的机会,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发现,这幅画的框框有问题,太小了,竟然遮住了很重要的细节。
后来工作人员重新定制了一个,这才将《左与右》完美呈现。
这个小故事有什么寓意呢?
赫曼说,很多好的东西或想法,往往毁于不当的外框,所以,很多时候,换一个框框就会起到绝佳的效果。
书中讲了另一个故事,一位失明的老人在街头乞讨,他乞讨的牌子上写着:“我是盲人,请帮帮我。”
但是,攘攘行人,应者了了。
后来,一位广告文案从业者,把乞讨语修改了一下:
“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你能看到,我却看不到......”
路过的行人马上开始往罐子里投钱。
你看,同样的事,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我还是挺有感触。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但也是一个加工器。很多不会说话人的悲哀,就在于根本不去加工,直愣愣倒出来,不得罪人才怪。
关于合适的表达,我有个小心得,就是和人沟通时,凡是不好的事,多说“我”,凡是好事,多说“你”。
我经常和一些编辑沟通,其中一个特别会说话,因此印象也最深刻,她貌似就常用上面那个办法。
比如有一次来催稿,她是这么说的:“徐老师,公司又在催我要稿,不好意思,我通知您晚了......”
其实,这本是我的问题,拖稿太久,人家这么一说,更不好意思了,于是连夜完稿。
因为,直接催稿是很让作者烦的一件事,小姑娘把不好的地方自己揽一下,即达到了目的,又不让对方反感,很让人喜欢。(小姑娘长得也蛮漂亮)
6.
今天把《洞察》一书,横切着给你看,3R法则是我最大的收获。
当然,读后能应用才是极致,就像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不就是3R中的“重复法则”吗?
写完之后,3R这辈子忘不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