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残破之余,虎贲、羽林不满百人,李傕、郭汜的士兵绕营呼叫,吏士们都惊惶失色,有分散逃跑之意。李乐忧惧,想要让皇帝乘船东下,经过砥柱(河中间的石头山,中流砥柱)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再从孟津渡口登岸。杨彪认为河道险难,不应该让皇帝去冒险。于是决定直接渡河,派李乐夜里先渡,秘密准备船只,再举火为号。皇上与公卿步行出营,皇后的哥哥伏德一手扶着皇后,一手夹着绢布十匹。董承派符节令孙徽在人群中砍杀,杀死了旁边的侍者,血都溅在皇后衣服上。河岸高十余丈,下不去,于是用绢布结成布辇,派人在前面背负皇帝,其他人跟着匍匐而下,也有从上面直接跳下去的,帽子冠带都摔坏了。到了河边,士卒们都争抢着要上船,董承、李乐用戈砍击,手指头掉在船里,多到可以一把一把的捞起来。皇帝如此才得以登船,同船而渡的,有皇后及杨彪以下数十人。其他宫女及吏民未能渡河的,都被追兵掠夺,衣服被扒光,头发也被截掉,冻死者不可胜计。卫尉士孙瑞为李傕所杀。
李傕看到黄河北岸有火光,派侦察骑兵察看,骑兵到了岸边,正看见皇帝渡河,呼问:“你们把天子带走吗?”董承等担心他射箭,用被子做遮挡。皇帝渡过黄河,到了大阳县,进入李乐营地。河内太守张杨派数千人背着米来进贡。十二月乙亥日(本月无此日),皇帝坐着牛车,抵达安邑,拜胡才为征东将军,张杨为安国将军,都假节开府。营中诸将都争相要求拜职,皇帝全部答应,刻印也来不及,就用铁锥画一个。
皇帝住在篱笆围着的屋子里,门户洞开,没有遮挡,天子与群臣会议,士兵们就伏在篱笆上围观,互相拥挤喧笑。
皇帝又派太仆韩融到弘农与李傕、郭汜等联合,李傕于是释放他所扣留的公卿百官,也归还了不少宫女和皇家器物衣服。但是粮食很快就吃光了,宫女们都只能吃蔬菜野果。
十二月十九日,张杨从野王来朝,建议带皇帝回洛阳,诸将不听,张杨于是回到野王。
当时,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而去,弱者相互杀人为食,二三年间,关中不见人烟。
沮授对袁绍说:“将军一家,几代都是国家重臣,忠义相传。如今朝廷流离失所,宗庙残破毁坏,我看诸州郡虽然表面上自称义兵,实际上相互图谋,没有忧国忧民,体恤百姓的真心。如今冀州初定,兵强士附,如果我们西迎大驾,定都于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伐不听命的叛贼,谁还能抵御我们呢?”
颍川人郭图、淳于琼说:“汉室衰微,已经很长时间了,如今要想复兴,恐怕也太难了吧!况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辄数以万计,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为王,如果我们迎接天子过来,那一举一动都要向他请示,听他的吧,我们的权力就小了;不听他的吧,又自找违命之罪,这不是什么好计策!”
沮授说:“如今迎接朝廷,从大义来说,是义所应当;从形势来看,是正当其时。如果不早做决定,必有比我们先下手的。”
袁绍不听。
华杉曰:
这一段有三处值得补充,一是“手指于舟中可掬”,士兵们争抢着要上船,手攀在船沿,船上的人就砍断他们的手指,手指掉进船里,多到都可以一把一把的抓。这有个典故,出自《左传》,晋国荀林父战败撤退,中军和下军抢船,也是先上船的人砍后面人的手指,舟中之指可掬也。
二是长安城的惨状,“强者四散,羸(lei)者相食”,有能力的人都跑掉了,没能力的人只能留下来,互相伤害,以至于格斗,赢的人将输的人煮食。
三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说迎接皇帝,“于义为得,于时为宜”,中国价值观,仁义礼智信,袁绍都没有。如果说义利之辨,他是既不义,也看不到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机遇,就让给曹操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论语》里孔子古老的教诲,所以,搞政治,争天下,都要先正名,曹操迎献帝之后,维持了汉室名义二十余年,到曹丕才禅让。袁绍一是真不懂,书肯定读过,但是没有真正理解,没有知行合一;二是太狂妄,自视太高,他都不想惹这个麻烦,认为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征服天下。
从这里我们学到什么呢?是不是说要学到智慧,要能看到诸如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利益呢?我觉得也不是,如果后来献帝衣带诏的事情弄成了,曹操的脑袋也给伏完取走了,那是不是又证明淳于琼对了?
我学到的,是利益难以分辨,而义与不义,是与非,则是良知自然会知,自己心知肚明。皇帝流离失所,赶紧去把他接到我们这里来照顾,这就是义。而最后有没有利,是看每个人的命运。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觉得,改一下:“守义在己,成事在天。”不管什么形势,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勇往直前。利益的盘算,往往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我命由天不由我,但是我怎么做,这个由我。
最近电影《哪吒》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很有感染力。但这个要反过来看,如果我命由我,我能有多大点力量呢?如果我命由天,天命在我,听天所命,那就是命世之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屌丝的口号;我命由天不由我,才是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