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在朋友圈发现一条这样的内容,“新的一年,一定要改掉拖延症”。有人评论说,“这都四月啦,还新的一年呢?”。于是他回复:“这不是拖延症犯了嘛!”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段子,但它深刻的说明了一个问题,拖延,正在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关于拖延,明代钱鹤滩便有《明日歌》的佳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而在现代,关于拖延的专业研究,就不得不提到一本耗时20余年的心理学著作:《拖延心理学》。它是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博士,简·博克和莱诺拉·袁,通过大量调查,实验,取证,分析,孵化出的一本有一定权威性的作品。其中详细分析了拖延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有效的克服拖延的方式。
读了《拖延心理学》才意识到,原来拖延,正在毁掉我们的生活。
拖延中的世界,而非世界中的拖延
1.最后一小时了,快补作业
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临近毕业季,论文总是这个时间最常提到的话题。从去年12月份敲定论文题目,一直到三月中旬老师开始催稿。这期间将近一百天的时间,一篇毕业论文怎么着都该有点起色,对老师有个交代了吧。然而并没有,从老师发送催稿消息开始,我才开始动手写那篇论文,一星期匆匆搞定。
有句话叫: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做完一件事能有多快!用在有拖延症的人身上,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学生时代一路走来,相信每个人都曾拖过作业,从周五拖到周六,周六拖到周日,一直到周日晚上才开始一下写完,甚至周一早上急急忙忙赶作业。
但是我们明明曾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却依然拖到了最后!
2.最后一天了,快赶方案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在职场中,大约86%的人都有拖延的习惯,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自己手头的工作。
哪怕是全职妈妈,家庭主妇,都会有拖延的习惯。
- 吃完饭碗先放那儿,一会再洗,结果等到了不得不做下一顿饭,没有干净的锅碗的时候,才动手去洗。
- 看到孩子弄乱的屋子和玩具,先玩会手机,一会再收拾,结果到了没有下脚地的时候,才开始收拾。
- 老板吩咐做一份报告,我们总是习惯问一句,最晚什么时候要,我们总是等到最后期限到达之前那一小会儿时间,才去完成这个任务。
- ......
其实,做份文件,洗个碗,收拾个屋子,并用不了多长时间,而我们常有的状态是,玩的不心安理得,最后做的匆匆忙忙,没有质量,又不心甘情愿。
3.情感之光,越拖越弱
在诸多的拖延症分析文章中,感情上的拖延现象,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亲情中的拖延
在如今的社会潮流中,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无法常和自己父母见面,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特色。
由此催生的两个词语:“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更是充满了亲情淡薄的含义。虽是无奈之举,却也令人悲伤。许多人每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春节假期。
所以,现代的亲情联络与维持,常常依靠电话,微信,视频的方式实现。
- 下班给父母打个电话吧,结果加班到了十点。想想算了吧,明天再说。
- 第二天开始投入工作,这件事又被抛至脑后。
-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该给父母打个电话了吧,然而总是一拖再拖,直到父母把电话打过来......
爱情中的拖延
都说爱情大都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不动手,怎么能到手呢?
每逢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的,万年不变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结婚啊,这时候很多人或许想说:你给我发对象么?
其实在追求爱情这件事中,单身群体又何尝不是一直在拖延呢?
过了这段时间再说吧,我还没有准备好,还得靠缘分,似乎已经成了口头禅,是的,我们确实在拖延。
拖延如此普遍,那么它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身患拖延症的我们,千疮百孔。
根据调查统计,世界上有名的企业家,领导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拖延”。重症拖延的危害很大,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讲。
1.习得性无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失落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下定决心,从明天起,我要如何如何。完成什么任务,然后大笔一挥,写下了密密麻麻的计划。早上五点起床,背一小时单词,坚持吃早饭...... 然后定下了五点的闹钟,安稳的睡去。
第二天闹钟一响,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关掉闹钟,再睡一会,醒来发现十点半了。于是计划有变,算了,明天再执行。
第二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关掉了闹钟,撕掉了计划表,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在一遍遍暗示自己,我做不到,我不行,我就是个普通人,我就是个废柴。每这样计划一次,就是在对自己进行残酷的自我暗示。
慢慢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就形成了,以后每当有改变的念头产生,都会马上有个声音响起,你不行,你不是试过了么,不行的。
每天活在这种心态下,怎么能有好的心情呢?
2.浪费大量时间,事业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小学我们就学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拖延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量宝贵的时间会被白白浪费掉。
本来安排在上午写的文章,拖到了下午,甚至拖到了晚上或者第二天。本该这个月完成的论文,硬生生被拖到数十天后上交的截止日期前才开始写。如此一来,一天又一天的时间,就这么被浪费掉。
相同的时间内,不拖延者能做到更多的事情,同样的一天,能写一篇文章,背三十个单词,看五十页书,运动一小时,还能早睡早起;相同的一个月,能学会一项小的技能,看完几本书,写作数万字。
有人说:你少拖延一天,可能没什么不同,可一个月,一年下来,能和别人拉开不小的差距!
本该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却一次次被拖延症吞噬掉,事业又怎能有所进步,生活又怎能有所改善呢?
3.造成恶性循环,陷入“拖延怪圈”,无法自拔
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拖延怪圈”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我得马上开始。”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a.“我应该早点开始
b.“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
c.“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
d.“我希望没人发现。”
4.“还有时间。”
5.“我这个人有毛病。”
6.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道路之一:不做
a.“我无法忍受了!”
b.“何必庸人自扰呢?”
道路之二:做——背水一战
a.“我不能再坐等了。
b.“事情还没有这么糟,为什么当初我不早一点开始做呢?”
c.“把它做完就行了!”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就这样,随着一个绝不拖延的誓言,这一轮的怪圈旅行终于结束了。然而绝大部分人在做出下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就是下一个怪圈的开始!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随着习得性无助心理越来越重,年龄越来越大。我们会在这个怪圈中陷得更深,更难以改变。
那么究竟是什么魔力造成了我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呢?
拖延的本质
1.拖延的心理因素——未知与恐惧
未知:
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入手当前的这件事情,尤其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于是便有了,等等再说吧,以换取当下得过且过的自我安慰。正应了那句“万事开头难”。其实只要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恐惧:
我们常常害怕失败,不愿付出更多努力却还是完美主义者,稍有瑕疵便觉得自己做的一无是处。我们总是希望事事可以面面俱到,规划详细,却又因为拖延,让结果变得不那么完美。久而久之,便开始对一件事情的开始产生恐惧,更加助长了拖延心理的气焰。
至于书中所说,还有一方面是对成功的恐惧,因为自己不拖延,做的成功了,会让别人产生压力,实则是为自己的拖延找个借口罢了。
2.拖延的生理因素——无法逃离舒适区
逃避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依赖舒适区,是每一个人最原始的本能。
懒惰,是一个人的天性。
而我们要做的事情,正是与天性对抗,又怎么能不困难呢?
不难发现,用来拖延的那些时间都去哪里了呢?睡觉,吃东西,刷抖音,打游戏,看剧。这些简单而貌似有趣的事情,当然比工作,学习,让人更舒适的多。
我们总是希望先甜后苦,把最困难,最不舒服的事情放到最后去做。留恋舒适区——是拖延产生的根本原因。
3.拖延的环境因素——大家都这样,我也无所谓
也许很多人曾经想过改变,想过给自己一个计划并付诸了实践,然而你还没开始努力,周围就会有人告诉你,你不行。甚至说,你装什么装?不知什么时候,想努力改变,已经成为了最不合群的做法。只因你想和他们不一样。
于是我们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变得不愿面对,大家都这样,成为了我们不用面对自己一塌糊涂的拖延症的理由。拖延得心安理得。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做,才能走出自己的拖延怪圈呢?
如何走出“拖延怪圈”
1.先定一个小目标
王健林的小目标相信大家还记得: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这句话遭到了无数网友的吐槽,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挣不到一个亿,当然算不算小目标了。
根据数据显示:王健林的企业曾达到过年净利润700亿。1个亿,只是小半天的功夫而已。当然是小的不能再小的目标了。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半天,或者一天能做什么。早上的任务运动半小时,下午背30个单词,晚上看20页书?这样的小目标,长此坚持下去,总会看到自己的改变。
我们见过重度拖延症意气风发的给自己定计划,每天运动两小时,单词两小时,阅读两小时,还要五点起床。这样令人望而生畏的计划,正给了拖延症最好的病发机会。
所以,选择可行性较高的目标,是克服拖延症的前提条件。
2.自律不够,他律来凑
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期限内,如果有人不断地催促,我们的笑料呢就会提升很多。所以,自律不够,他律来凑,寻找能够监督你的人,是改善拖延症的一条捷径。
作业如果老师不催,永远不会动手去写,哪怕我们知道这样对自己不好,但还愿意接受;工作任务如果上司不催,我们还是不愿意动手去做,哪怕我们知道这和自己的收入直接相关。
所以,寻找他律方式,势在必行。
我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计划告诉朋友,请他们监督,也可以加入读书协会,早起社群,运动团体。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改变。尽可能的让你的任务不仅仅只和你一个人相关。
3.接受与拒绝双管齐下
按照前面所讲,拖延,懒惰,是一个人的天性,我们不必自责,而是要学会接受它。
接受拖延,并且和它商谈,今天可以改变一点点,让它成为自己的朋友,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监督,接受环境中对你有改变能力的力量。
接受了有益的,我们同时还要学会拒绝无益的。对他人的嘲讽,环境的腐化,要学会说“不”。
对自己的舒适区,手机,电视剧,要学会说“不”。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时候,我们想刷朋友圈,于是这样告诉自己,就刷五分钟。然而不知不觉的,微信,微博,抖音相继打开,再一抬头,发现两个小时过去了。
阻止不了它的持续,那就阻止它的开始。
将自己的手机放在不能触手可及的地方,就能大幅度减少玩手机的频率。
接受善意的,拒绝恶意的,我们总会走出自己的拖延怪圈。
结语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你现在的状态是最近五年的状态决定的,同样,你五年后的状态,也是由你现在的状态决定的。所以,不要再让拖延成为你人生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改变,从现在开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摆脱拖延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