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网易听到一首叫做《Falling Slowly》的英文歌,查找其出处后,思量许久,在键盘上敲下了这篇文章。
歌曲出自一部爱尔兰爱情电影。《ONCE》,这部被誉为“最美的音乐电影”,讲述了一个街头歌手和一个卖花姑娘因音乐结识、彼此爱慕,但最后两人又分别,各自走向自己的人生的故事。一部让人叹息的电影,让我们意识到现实生活就是如此;但是如果你再多看上两遍,或许你会发现影片诠释的又是另一个意思:没有结局,不代表相遇本身没有意义。
细心的影迷会发现,影片的标题也有着双关的含义——“Once”的含义既可以是“曾经”,也可以是“一次”。
因为音乐,他们相见恨晚
故事的两位主角在爱尔兰首都一个浪漫的城市——都柏林相遇。他从伦敦回到故乡都柏林已有一年,因母亲去世,他要陪伴独居的老父亲。父亲开着一家电器修理铺,而他无意继承这点家业,因此常常坐车到城里卖唱,一天所得不多,还要担心流浪汉会不会过来抢钱。她来自捷克,到爱尔兰谋生,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女儿,母亲也跟着住在一处拥挤的廉价公寓里,她没稳定的工作,只是在街头卖花、卖杂志,赚点小钱养家糊口。
他们是两个落魄的人,彼此间完全陌生。然而,一天夜里,在昏暗的街头,他唱起自己的歌,而她听出了歌曲中的款款深情和痛苦的纠结,忍不住地上前搭了话。茫茫人海中,有一个人听懂了你内心的悲欢与喜乐,走到你的面前和你打招呼,这样的两个人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第二天,他们一起吃午饭,聊到音乐。当他得知她每天中午都会到一家琴房弹琴时,他就想听一听她弹奏的曲子。没想到的是,他弹着吉他,她弹着钢琴,他主唱,她和声,一种难言的默契在刚刚认识的他们之间产生。
这是一场浪漫的相识,是很多人期待的一种邂逅。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为了表现的更优秀,或是为了更符合别人的预期,展现的常常是一种被要求、被设计的模样,很少会在人际关系中显露真实的自我,有时候,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或多或少都会期待着别人的理解,尤其是内心深处那个更加本真的自己。
就像他在街头唱歌一样,在白天他只唱别人耳熟能详的歌,别人才会有共鸣,才可能手舞足蹈地融入气氛,愿意为他的歌声买单。人来人往的街头,谁会关心一个流浪歌手的心声,人们要的只是欢乐愉快的气氛。而只有在晚上,他才能在人群稀疏的街边唱出自己的歌,抒发自己在歌曲中倾注的感情。
很多时候,令我们卸下伪装面具的,总是书籍、音乐、电影这样的载体,我们往往只有在读书、写作、听歌、观影时才能够舒展自己的内心,也因此,我们也往往会因为这些载体而认识灵魂伴侣,当我们发现有一个人和自己有着相近的趣味、类似的想法,或是有着足够深入交流的基础之时,往往会欣喜若狂。
我们常常期待这样一个人的出现,Ta缓缓走到自己的面前,当你的琴声志在高山,他会说“巍巍乎若泰山”;当你的琴声志在流水,她会说:“洋洋乎若江河”,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期望的知音之情。
他和她就是这样的知音。费孝通先生写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充分地尝到另一个人的甘苦。但如果在我们的感情深处,那些独到的领悟能得到另外一个人的共识与欣赏,这个人是否完全懂得我们的意思且不说,已经是十分难得,这就是知己。
我们那些无法用普通共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经验和体悟,在知己之间能够心照不宣,相对无言胜有言。人生有了一个知己, 用费老的话来说,死也可以无憾。
浪漫开始的很快,但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承担起这种浪漫。
他从伦敦返回前,遭到前女友的背弃,心底保持着恨意,不愿再挽回;她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关系疏远,甚至丈夫还撇下一家人返回了捷克。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感情状态迅速升温。
但两人从浪漫的相识相知走向共同生活,却并非那么简单。
她结过婚,女儿和母亲必须依靠着她生活。她的家庭经济情况非常窘困,而且她似乎只能依靠收入低微的工作来谋生。在两人初识的晚上,她为了他的歌也只能给出十分钱;当随身听的电池耗尽了,她手头上连买电池的钱都没有,只能从孩子的储蓄罐里拿。
相比之下,他在这方面的压力就少了很多。母亲已经去世,父亲足够坚强,并且还鼓励他去大胆追梦,为他准备了一笔钱。他没有家室之累,对待人生也显得更加大胆随性。所以,她这么形容他:你有一种浪漫的气质。
他确实是浪漫的,有时候甚至是冲动的。她为了修理吸尘器来到他家,他就想让她留宿过夜。当两人在昏暗的录音室中,他向她吐露了两人远走高飞的愿望:一起去伦敦,一起做音乐,带上女儿,坐在漂亮的房子里。
我们在沉闷的生活中待得太久,都期待生活中有浪漫的事发生,浪漫是对一尘不变的生活的超越,是突然而至的惊喜。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并非不懂浪漫的人,何尝不想浪漫地从自己的生活中逃离,就像她从超市买来电池,听着歌一路唱着自己填的词,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她和音乐。
然而,常规的生活虽略显乏味,但终究是稳定的、容易承受的。我们在浪漫面前迟疑、彷徨,显得过分理智,甚至不解风情,只是因为我们在衡量自己的生活究竟能否承担得起这份浪漫。我们知道,一次浪漫的行动,往往无法简单地将生活从本质上进行变更,却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她能够就这么远走高飞吗?她的女儿能跟着他们正常的生活吗?他的母亲只会几句英语,无法与他深入交流,又该如何相处?这些都是她需要考虑的。
爱情的开始常常是美好和单纯的,但当考虑到共同生活,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
当生活沉重的难以轻易改变,浪漫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奢侈品。
虽然选择了分开,那份默契依然有着长久地回响
录完音,两个人在音乐的合作上就算是结束了。他第二天就要飞往伦敦,既是追求音乐梦想,也打算试图挽回之前的感情;而她将继续留在这座城市里,继续为生活而努力。
这份珍贵的感情就这么结束了吗?他不愿意接受,想为彼此留下更多的回忆,所以向她作出暗示。然而,她拒绝了,她清楚地知道两人的结局,即便他们有一场美好的性爱,又有什么意义?
他恋恋不舍,她答应他说自己会来赴约,然而她终究没有来。
在街头相识,又在街头分离,她让这份知音之情留在了最风轻云淡的状态。他们没有接吻,没有做爱,她只是在深夜伤心时,曾将自己的头轻放在他的肩头;他坐在他身后,一起骑摩托车去看海,但在海边,她只是用他听不懂的语言说了一句“Noor-ho-tebbe”(我爱你)。
她帮助他顺利录制了唱片,他虽无法给她一个愿意投身其中的未来,但仍旧想要为她做些什么。在离开前,他用父亲给的钱买了一架钢琴赠与她。音乐是他们心底相通的最本真的语言,他也希望音乐成为她困窘生活中的希望——在她弹奏钢琴时,她的心里会想起远在伦敦的那个人。
他问她:那你还爱你丈夫吗?她用他听不懂的捷克语回答他说我爱的是你。爱尔兰没法离婚,她丈夫回来后也没法跟他去伦敦。他和她靠的最近的时刻就是她弹着Hill在他肩膀上落泪。我们只需要记得落拓却还温暖着的吉他手,最后的最后还是送了她常弹的旧钢琴。
两个相爱的人无法终成眷属是遗憾的。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那么一个人和自己的内心有着惊人的默契,无论是聊什么都能聊得轻松愉快,在人生观念上、在对世界的看法上也能认同彼此。我们会为人群里存在这样一个人而感到庆幸,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不再孤独,也会想象着爱情的发生。
可惜的是,我们和这样的人,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最后无法走到一起。或许,和一个知音共同生活是件太过奢侈的事。我们越是心灵相通,将越无法忍受生活琐碎的消磨。
但即便如此,这也不会损害当初心灵相通的美好时光,世界太大,我们与大多数人擦肩而过,与太多人只是浮光掠影地交往。即便无法走到一起,一生能够有这样的相遇,依然是值得珍惜的。
而这种美好,也必然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发出它长久地回响。当我们生活在俗世里,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有这样一个人远远地存在着,我们不需要在一起或者经常联系,但是彼此都知道,“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
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是这样说的,“当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因为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
你呢,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会想到内心深处的那么一个人吗?
至少,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