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曾经参加过这样一个培训。
三天两夜,酒店封闭式培训,相当于心灵鸡汤类,在我眼里,培训都差不多,无非就是讲师滔滔不绝讲各种励志的故事,然后激发参训人的潜能,当然,这个很奏效,因为大多数人都是需要被督促被鼓励才能做得更好的。
我对于各种培训其实持反感态度,或者说如果你一旦懂得了很多道理,并且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时候,你基本上不需要培训。
但是既然参加了,你就不得不投入,整个氛围让你不得不投入,每个人都好像有点疯了一样,你不疯,别人才会觉得你疯了。
但是有一个环节,让我们很震撼,可能很多人都参与过或者听过。
这个环节是这样的:300个人,两两结伴,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人结伴,彼此也知道对方的名字,可以先仔细观察对方的身上有没有容易辨别的东西,因为大家都穿的一样的衣服和鞋子,所以只能通过一些细微的不同来辨别,比如你的眉心有一颗痣,我有一颗虎牙。
大概5分钟后,我们都被蒙上了眼罩,处于黑暗中,然后我们的顺序被毫无规则地打乱,导师关掉了所有的灯光,告诉我们,让我们不能说话,自己寻找自己当初的同伴,为了避免手指戳伤别人,每个人都不能走快,而且手要保持向下45度的方向。
我是亲身体会过的,那种突如其来的黑暗,可以瞬间让你紧张甚至是害怕,但是因为是游戏,而且场地有限,我们都觉得很有把握找到同伴。我们高估自己了,黑暗中,我们摸索着对方,却找不到自己的同伴,而且越来越着急,然后导师还放起了比较忧伤的音乐。10分钟,只有2对伙伴成功找到了对方。然后导师降低了要求,说我们可以开口说话,一时间,每个人都在呼唤同伴的名字,而嘈杂的环境中,我们根本听不清,也许你刚叫上一声,我回答了,可是瞬间声音又被其他的声音湮没了。
这样整个会场已经一片混乱,很多女孩子已经由呜咽转为嚎啕大哭,一点也不夸张,有几对找到彼此的,都激动得拥抱在一起哭起来。后来的几分钟,会场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凄厉的哭喊声,我只记得我抓住一个人,就问,是不是XX,如果不是,马上又换下一个,导师此时播放起《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
当灯打开的时候,我们摘掉眼罩,环顾四周,原来我们的伙伴好多都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却一次次错过,整个过程,就算可以用呼唤名字来寻找对方,真正找到彼此的也不过百分之十而已。
紧接着的一个测试,也是很感人,当时一个同伴坐在凳子上,另一个同伴站着,灯光由亮很慢很慢地变暗,然后导师描述,坐在凳子上的是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你仔细看看他们,是不是好久没有认真看过他们,没有认真和他们讲话了,你已经长大,因为上学因为工作,你离开了家,你很久才回来一次家,你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衰老,直到有一天,凳子上的人的身影越来越模糊,凳子上的人虽然不舍但是不得不离去,灯光完全暗下去了,再缓缓亮起时,凳子上什么都没有了。很多女孩子受不了,泪水当场就决堤。
人的一生,有很多人都在陪伴着你左右,可是我们经常也会有很多时刻,身边的人都不在,又或者他们已经离开,渐行渐远,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在读《摆渡人》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一直浮现着以上我讲诉的两个画面,特别是第一个。
说到故事情节,这是一个让人一边看一边感觉到紧张的故事,就好像那些都真真切切地发生着,而我们就是迪伦,正同她一起,经历着凶险,一路到达彼岸。
迪伦,从小就没有父亲,好不容易找到父亲的联系方式,而且逃课去见父亲,火车在经过一个隧道的时候,出了事故,而迪伦,也成了唯一的遇难者。
当然,她并不知情,她还以为自己是幸存者,还在等待消防人员的解救,直到她遇到了崔斯坦——她的摆渡人。
我在想,作者确实有些浪漫,能想到这样一个故事,人死了之后,灵魂离开躯壳,然后由摆渡人引导并帮助灵魂穿过死亡荒原,历经重重劫难,到达“极乐”世界,就好像中国的鬼片里经常会有的类似忘川水,彼岸花,奈何桥,孟婆汤一样,而每一个灵魂都有一个且仅有一个摆渡人引导,这个称呼特别符合中国武侠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英雄护送美女的感觉,当然,作者笔下的摆渡人,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灵魂,他们更像是一个个无私的工作者,不辞劳苦,不计回报,千万年来,就一直往返于生死之间的荒野。
起初,迪伦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了,直到跟随着崔斯坦经历了一路的凶险到达第一个安全屋的时候,才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她只是稍微伤心了一阵儿,而且是因为想到爸爸妈妈和朋友失去她会伤心而伤心。很快,她就振作了起来,并且开始接受了崔斯坦,在此之前,她对他的冷漠感觉到反感和抵触。
接下来的一路,像极了中国古装剧里“英雄护送美女最后两人暗生情愫并且最终相恋”的桥段,尽管两人最开始不那么愉快,但是随着两人并肩作战,相互扶持,而崔斯坦更是几次三番将生死(虽然他其实死不了)置之度外保护迪伦免遭恶魔侵袭,让两颗陌生的心慢慢靠近了。
在生存、死亡与爱面前,迪伦一直在纠结。小说的心理和环境描写很成功,将一个小女孩儿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崔斯坦也是一样,他爱她,但是却不能告诉她,他知道,他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她有自己的终点,而他,只是守护着她的摆渡人,仅此而已,和千千万万他曾经引导过的人一样,将她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后,他就将离开,因为那是他永远也去不了的地方,而如果不去那里,迪伦终将被恶魔撕碎,万劫不复。
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在宣扬爱,要是在中国,这应该是一段天理不容的人神恋,或者说是鬼神恋。不过在作者的故事里,生死貌似不重要,灵魂与人无异。
可是,爱,终究还是超越了一切,包括生死。
故事中他们经历的一切环境都是由迪伦的心境而生,所以异常险恶,因为她和别的灵魂不一样,别的灵魂没有想法,就只是麻木地跟着摆渡人,一切听从他的指挥,直奔目的地而去,所以一路上障碍不多,她的内心有着不一样的情愫,一个十几岁的姑娘,面对自己逐渐喜欢的摆渡人,情窦初开,青春萌动,心情也是会随着波动。所以一路上总是惊险不断,走的路也格外坎坷,在湖里的那一段也正是因为他的胡思乱想,舍不得崔斯坦,情绪低落,导致大浪滔天,小船被掀翻打碎,她也差点就被恶魔拽入水中,而即使被救上来,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心心念念的还是将要分别的崔斯坦。
崔斯坦,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为了能够将迪伦安全送往目的地,不得不假装说爱她,其实这是真话,可是却万不得已。在荒原的尽头,他吻她,骗她说他会跟她一起。如果不是那个吻太缠绵,迪伦一定不会相信崔斯坦会跟着她。
可是,他终于还是食言了,他有他的使命,他去不了世界的另一边,他还是不得不再去引导一个又一个灵魂,摆渡他们。
迪伦,失去了这段时间以来的唯一依靠,跨过分界线,发现自己的爱人并没有跟上来,自己却也回不去,顿时精神崩溃了,除了哭,她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在分界线的另一边,崔斯坦还能看到她,可是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她一点点消失。
接下来,迪伦为了爱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本来她完全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安安心心做自己的事情,等待着亲人的到来,甚至可以和已故的任何亲人见面(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生与死没有区别,不过是两个世界),但是她没有,她甚至连自己的家都没有回一下,就去找了那个曾经被崔斯坦摆渡过的德国士兵乔纳斯。
她要找到关于他的一切,包括他。
于是乔纳斯又帮助她找到了那里最老的灵魂伊莱扎,伊莱扎为小迪伦找到了回去的路,同时也向她提醒了可能遇到的凶险。
其实不用她提醒,几乎所有的灵魂都知道,回去意味着什么,曾经有那么多回去过的人,都消失在了半路,从此灰飞烟灭,从来没有人成功过。
可是她偏要,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多天的相处,虽然一路上都是在亡命状态,虽然她都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爱上他,他是那么得冷漠和高傲,经常对她颐指气使,虽然她知道这一去可能就意味着消失,因为她知道,就算是崔斯坦和她在一起,他们尚且难以抵御恶魔,何况现在是她一个人,而且灵魂走的路都不一样,茫茫荒原,她不知道该到哪去找他。
她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找到他,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而此刻的他,无心对待自己的下一个灵魂,那是一个被蟊贼杀害的三十多岁的女人。他只是引导她,她也够听话,他一直在想迪伦,虽然他知道无济于事。
回到荒原的迪伦,再也没有了依靠,这一次,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和对爱的执着,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恶魔的袭击,在湖里的那一段,她又是吃点送命,恶魔多次将她拖入水中,她表现得异常勇猛,而且她在长期的战斗中已经总结出了经验,在安全屋的庇护下,用勇敢和智慧保护了自己。
直到她再次遇见了他。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注定,就那样相遇了,安全门口的一声呼唤,崔斯坦震惊了,以致于自己保护的灵魂惨遭恶魔袭击死去(灵魂也是可以死去的)。
他怪她,不该再回来,但是,责备里满满的都是爱。
她意识到因为自己导致一个灵魂的死去,非常不安,于是为了救下一个孩子的灵魂,甚至不惜用自己吸引恶魔,给了孩子逃生的机会。
这一次,她真的长大了,在经历了这一路的风吹雨打后,她不再是那个喜欢哭闹的小女孩儿了。
而他,也更懂得了爱的意义。
于是,两人约定,穿越荒原往回走,到火车出事故的地方,一起重回世间。
虽然有很多很多问题,但是这次,他们成功了。
如果你认真读这部小说,你会感觉你就是迪伦,或者你就是崔斯坦,然后和自己的同伴一起,白天在赶路,晚上和恶魔斗争,然后赶回安全屋,就这样,仿佛所有的故事都在眼前,都在身边发生。
迪伦的出现,改变了千万年的规则,因为爱,她不可思议地选择了重回最恐怖的“荒原”,寻找自己的摆渡人,并且鼓励他打破规则,最终重回世间。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在生命的轮回里做出最艰难和勇敢的抉择。
而我们呢,在小说里,我们都可以是迪伦,我们以为那些恶魔不过是吹散头发的风沙,或者不过是漫天飞舞的蝙蝠,虫子,远没有书中写的那么可怕。
现实呢?
你有亲人,有朋友,有爱人,你感觉人生没有任何问题是你解决不了的。
而你,一定也曾一个人住过一个房子,一个人遇到过困境,一个人拿不定主意,一个人痛哭流涕。
我们都曾觉得我们的人生,都有一个类似于摆渡人这样的角色,引导着我们,克服艰难险阻,走向明天,就好像书中的灵魂终点,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我们也能最终走到那里。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孤独,彷徨,不知所措,我们迷茫,害怕,左右为难。我们曾经为了很多事情伤透了脑筋,也为了很多问题心力交瘁。
而现在,当我们回头,原来“摆渡人”早已不再,我们曾经遇到的那些问题,也都在自己的努力下,慢慢解决。
当父母渐老,朋友渐远,我们也曾一次次感受到书中迪伦多次经历过的情景,跨过去,回过头,却再也没有人牵着自己的手,彼岸已经没有了等待。
曾经的曾经,我们都会这样想,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那么谁才是我们灵魂的摆渡人呢。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豁然开朗,人生道路上,真正“摆渡”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那些关键时刻实现自我救赎的,也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