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啊走得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
朱明瑛唱的那首《回娘家》,唱遍了大江南北。正月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流传了千年。
这个风俗不知道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嫁出去的女儿,正月初一是不可以回娘家的,说是初一回娘家,会给娘家带来穷气,哥哥嫂子见了会不高兴。
正月初二或者正月初四领着女婿,抱着孩子,大包小包回娘家拜年,就成了一个惯例。
女儿拾掇得漂漂亮亮,女婿穿戴得整整齐齐,孩子们打扮的花枝招展。“左手一只鸡,有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开开心心,浩浩荡荡回娘家拜年。
女婿们呢,无论职位高低,无论财富多少,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还有丈母娘或者老丈人,你就得跟着媳妇,领着一家老小去丈母娘家拜年。
当然,红包也是不能少的。孩子们姑父姨父地叫着,发个红包,讨个吉利,换一年的好彩头。
在这一天,女儿们最不吝啬。带给爹娘的东西,五花八门,从烟酒糖茶,到衣服鞋帽,从吃的用的,到玩的乐的,应有尽有。就是搬个超市回家,女儿们也心甘情愿。
在这一天,女婿们更是任劳任怨,说去哪就去哪,让干啥就干啥,给足媳妇儿面子。
古时候,女子处于依从的地位,无故不得回娘家,所以在这一天,娘家的兄弟们要去男方家接自己的姊妹们回娘家。
当然,那种男尊女卑的老理儿现在已经被完全被摒弃了。有的只是女儿们的急不可待,和娘家人的欢天喜地。
如果是刚结婚第一年的新姑爷登门,不亚于新媳妇出嫁。初二回丈母娘家拜年的仪式更加庄重。这一天,女婿是娘家的主宾,比闺女的地位要高得多,娘家人招待的每一个环节都把他捧上了天,尽显其尊贵。
当然,新女婿也要懂事儿。进屋奉上的饺子,女婿象征性地吃几口,就要恭恭敬敬的给岳父母磕头了,再说些讨老人欢心的恭维话儿,表表决心,发发感慨。诸如以后善待媳妇儿,照顾家庭,孝敬父母之类。磕完头,岳父母则把准备好的红包,塞到女婿怀里。女婿佯装不收,心里却乐开了花。
然后由娘家的小辈们领着,新女婿给同宗族辈份儿大的人磕头。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至交都要磕到。宁可多拜几家,也不能漏了哪户,那是极失礼的。所有的不周到,也许会引起一场纠纷,或者种下某种隔阂。
尤其是老人们,一般非常注重这个仪式。因为那代表着一份认同,一份尊重,和一份自豪。虽然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挺开心地接受这个一年一度的磕头大礼。
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女婿们转完一圈回来,娘家人就拿出最好的酒,最好的菜,招待女婿。
席间,一定要有家族里某个德高望重的长辈陪着,以示对女婿的重视,地位的尊贵。既有巴结,也有警示:闺女虽然嫁过去了,在娘家可是宝贝着哩。
有的地方还有闹新女婿的习俗。娘家弟弟或者子侄拦着新女婿,不让其出门,或者把他的某件东西藏起来,让他拿红包来换。无非是图个乐子,讨个彩头,顺带着警告新女婿,不许欺负我们家女儿,家里的兄弟子侄都不是吃素的。
这一天,既使玩笑开的有些过分,穿西装打领带的新女婿不敢怒也不敢言,还得陪着小心,陪着笑脸。
以后过春节再回娘家,就成了这家的老女婿了,也就没有这么多规矩和讲究了。
回娘家是出嫁的女儿一生中的必修课,只要有娘在,女儿们正月初二的课题是做不完的。
而一旦不用回娘家了,初二这一天,女儿们的心里就浸满了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