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近代中国诞生了很多大师级人物,如鲁迅,胡适,沈从文,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李政道,蔡元培等等,不胜枚举。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产生,并且推动着中国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新中国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有两大优点,一是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业,教授奔赴在教育的第一线,是教育的亲力亲为者,所以懂教育;二是,教授职称不与政府职称挂钩,简单的说,政府只管教育的经费供给情况,但没有权利插手教育的管理。这两个优点形成当时纯朴的教育风气,在这种氛围下,诞生了许多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有才之士。
当今社会,学校的上层管理者,直接与政府职称挂钩,这样一来,很多任职的学校领导不仅不懂教育,而且大多数一门心思关注到升官发财之道,根本不关心教育,导致中国的教育出现了现在的畸形发展。一个追求学校之大,建筑之华,另一个,学生被商品化生产,只负责进,不负责出。浪费了人才不说,还浪费了许多人的宝贵时间。常言道:浪费别人时间者,无异于谋财害命。
中国的四书之一《大学》开篇就提到教育的本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可以塑造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是一国综合国力不容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改则通,变则强。
我想改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再加上群体智慧的抉择,那么这件事的到来就不远了。
生命诚可期,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