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跟永澄老师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第二部分。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阅读的活力与艺术」,名字起得不那么接地气,如果不是永澄老师强调了,要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去读,我可能这章草草地看了也就过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心里可能有个傲慢的声音会说,都是大道理,谁不懂?谁不知道“阅读”有价值?
放下这个傲慢的声音,想想,我不就是因为觉得读书读得不够好,才要来学习的么?所以这一章的笔记,我只想回答自己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阅读?怎样更好的阅读?
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阅读?
最近我在一个叫“我赌5块钱”的读书小群里,每天读书,读了30天,读完一本《人生不设限,绽放更好的自己》、一本《不会说话,你怎么带团队》,《故事思维》读了三章。群里的小伙伴们,有的读《杨绛传》,有的读《众病之王——癌症传》,有的读《把地上的事儿往天上聊》、《万历十五年》之类。我有冒出来过一个想法,我读书更功利吗?因为读的都是比较工具型、实用型的书?
在第一章里,作者讲到阅读的三个目的,娱乐消遣、获得资讯、增强理解。这三个点是层层递进的,对阅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当读到这儿的时候,我想到之前我冒出来的关于功利读书的想法,其实我们只是阅读的目的不同。比如我读《不会说话,你怎么带团队》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与团队小伙伴们的沟通质量,提升团队业绩,属于在团队沟通方面“增强理解”的目的范畴。
我没必要为自己读书的类别而有什么复杂的想法,不同的阶段,为了解决现实用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某种意义上虽然“功利”,但未必不好。
回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上,我为什么要阅读?因为我发现自己并不善于读书,有时不能理解,比如读《故事思维》第二、三章的内容,读到后面特别没有耐心了,觉得好像反反复复在用各种例子来佐证“讲故事”有多好,并不能真的理解到作者的用意;有时读完了好像收获感也并不是很大,应用性不强,就跟“读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的感受。
带着这样的问题,以及永澄老师对这本书的价值的阐述,我告诉自己耐心来读这本书。我要提高我对“读书”这件事儿的理解力。
第二个问题,怎样更好的阅读?
阅读是一件没有老师给你答案、结果的事情,一切都需要靠自己。作者在文章中反复提到“理解”、提到“主动阅读”,更好的阅读,就是主动阅读+真的理解。
有哪些行为表现才是主动阅读?
首先在阅读态度上放端正,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提高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而读。选择优质的书来读(优质意味着作者的水平大概率比你高),读起来有难度,但有难度才意味着读完这本书,理解力会有提升;
其次在阅读时一定要有思考,有方法有行动,比如1)带着问题去读书,从目的、目录、生活联想等出发,想问题;2)不止于“看和听”,而是加上“写和说”,甚至是“做”一起;
什么又叫真的理解了?
这一部分,是永澄老师的共读材料里重点讲的,理解,有4个步骤:
1)体验,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
2)感受和认知,体验完了产生的感受或想法
3)思考,做概念化和结构化,去抽象、归纳、演绎
4)应用和验证,在生活、工作中找场景去验证
小结:
读什么书,怎么读,首先是要看目的的,如果是“娱乐消遣”,怎么读都行;如果是“获得资讯”,看看书,留些印象,背下点知识,就可以;如果是“增强理解”,就需要选择更好的书,主动阅读+真的理解,为提升理解力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