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宣泄角度来说,是支持高三学生集体撕书。但是从学生人生发展角度来说,是不赞成撕书。实际上,从这一件事情中我们也看到了必须反思教育制度。
部分人认为:
只要学校允许,高三学生集体撕书不应去指责。如果我们打一个形像的比喻,就如同在战场上将要发起冲锋时,士兵除了留下枪支弹药外,其他携行装备都要扔掉,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负担,在冲锋时轻装上阵。
高三学生撕书和士兵冲锋时一个道理,十年寒霜苦,只为步入高考的考场,知识都装在大脑里,那些用过的课本,做过的练习册,现在都没用了。既然没用了,就扔掉为好。只不过增加了点仪式感——撕书,抛向空中,以此宣示壮士断腕之决心。
或许有人会说,好好的书干嘛要撕掉啊,这不是浪费吗?其实即使不撕最终也会送到垃圾回收站去,最终会重新化为纸浆,重新造出新纸来。撕碎了也不影响回收,只是把撕这个动作,大家皆抛向空中,发泄出内心的压力而已。
如果从减压层面来讲,高三学生集体撕书,反而能烘托出一种气氛——我们解放了,我再也不用闻鸡起舞,再也无需点灯熬夜苦读了。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气氛可以让压抑很久的郁闷得到最好的释放,反而有利于高三生调整心态。
可能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从小培养孩子们要爱护书籍,不允许随意撕书或弄脏,这种观念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有些人看到高三生集体撕书就会认为这是一种特别不文明的行为,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看,特殊现象只需要特殊对待就可以了。
高三学生不是小孩子,撕书不是因为好玩,也不是因为书籍太多,考试完之后无法带走。他们将书本撕得粉碎,一是为了释放十几年求学生涯中积攒已久的压抑;二是象征断掉后路、为自己高考加油打气。
学生是宣泄情感,释放十几年来求学生涯中的压抑
从现代教育来说,小孩们所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十分短暂的。从三四岁开始,小孩子们就要开始上幼儿园,接着是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高三高考时,这种繁重的对他们来说学习任务才会消失。因为他们所憧憬的大学生活与高三生活相比,简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由于高考太过重要,孩子们不仅自己对自己有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甚至亲朋好友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一想到十几年来积攒的压力马上就要消失于无形,这种激动且轻松的情绪促使学生们通过撕毁书籍宣泄出来。就像一个人十分痛苦时,通过击打沙袋释放情绪,是同样的道理。
象征断掉后路、为高考加油打气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在过去十几年寒窗苦读过程中,莘莘学子们珍惜光阴、刻苦用功,为的就是高考这一天能够金榜题名。
现在高考如期而至,大部分高三学生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直有那种“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
况且高三学生正处于那种年少轻狂的时期。一想到自己就要在高考时“建功立业”,向父母、老师、亲朋好友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们就觉得十分兴奋。
撕书一方面是为了将这种兴奋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象征着自己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今明两天的高考加油打气。
高三学生在参加高考完之后集体撕书,被撕裂的纸张白花花从教学楼飞到地下,如鹅毛大雪从空中飘散在地上。表面看是情感宣泄,实质却是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
只要经历过“黑色高三”过来的人,都能理解高三学生集体撕书的心情。到现在为止,高考是最公平的,无论权贵还是平民,无论富裕还是贫寒,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且,高考也是出身贫寒的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从小学开始读书,教师在耳边唠唠叨叨灌输就是读书目标就是考大学,大学是人生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进入好单位、获得好人生,这也是贫寒家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尤其在高三,为着高考学生都是身心疲惫。没完没了的上课与晚自修,繁重的作业,包括双休日都是补课备考,人活着如考试的机器,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高考一结束,高三学生就把让自己活得如此辛苦的书籍撕裂,宣泄被压抑的情感,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但是,要想到这也是浪费资源。从节约方面来说,如果把这些书留给下一届高考生,尤其是家庭贫寒的学生用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这些书籍都是父母赚钱买的,如此暴殄珍物,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与钱财,对培养孩子节约意识与感恩心理也是不利的。
从学生人生发展角度来说,高考也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一个小过程,将来学生还需要很多东西去拼搏。如上大学之后也要努力学习,毕业后努力找工作,工作之后努力赚钱拼职称向上爬。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讲究终生学习。在高考这个青春的路上,就把这些书籍都撕坏掉,可能以后都不想看书,更加谈不上终身学习与努力上进了。
折射教育体制的缺陷
从教育制度上,这也折射应试教育的悲哀。学生们急于撕书,代表是对书籍的仇恨。实质上,发达国家教育体制与我国教育体制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小学中学基础教育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主动去看书,主动去搜集知识,达到书籍知识为我所用的目的。
我国基础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死记硬背那几本教科书,知识面也非常狭窄,不会广泛阅读书籍获取信息。所以,很多文科生读了大学,基本上都是浪费青春时光,这也是文科高等教育的弊端。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中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情感宣泄方式,如高考之后带学生去游山玩水,或者组织轻松地聚会,让学生被高考压抑的情感得到放松,指导学生劳逸结合。同时,更应该教育学生在大学阶段努力学习,毕竟上大学也不是人生终点,很多人生奋斗目标在等着。
该指责的不是高三学生,而是导致这种撕书现象背后的成因!
撕书不是个别学生的行为,也不是某所学校的特例,几乎每年高考的时候,都能听到不同地域高三学生撕书的新闻。白花花的纸片落在教学楼后面的草地上,显得十分刺眼!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书籍是传递知识的桥梁,为什么高三学生会集体撕书呢?
错不在学生,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学生压力这么大,对一次考试显得如此兴奋,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的高考太过重要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考甚至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中国千万名莘莘学子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的。有的人可能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有的人擅长制作手工艺品、有的人在语言方面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这些长处在高考统考中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除非是有相关的艺术特长生。
高考从来是只认分数不认人的,这在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各方面创造性的人才。因为都要挤过高考这座窄桥,没挤过但有其他天赋的学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埋没。
所以为了能够考取一个好大学,学生们都是拼了命地往自己身上添加压力。很多学生都输不起,也害怕失败。其实人生的挫折有很多,一次高考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教育方式存在缺陷,才会使学生们背负的压力十分巨大。高考前撕书既是对压力的释放,也是对这种教育方式的一种讽刺。
但因为国情、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想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目前教育方式也正在改善,比如近些年来增加的体育艺术特长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生们高考的压力。
高三学生撕书现象不是个例,这是由来已久的一种高考前校园现象。学生们的这种行为是有其背后原因的,要解决这种现象必须从根部入手,光指责、禁止学生的话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