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研讨案例——
下午刚到校学生就向我报告:“老师,小崔拿着棍子去六一班找事了。”我大吃一惊,我眼中的小崔是个腼腆男孩,怎么会这样冲动呢?接着学生又反映,小伟坐在楼梯上哭呢!问清原由才知道,原来六一班小王平时就爱欺负小伟(小伟耳朵天生有问题,经常会有一些孩子嘲笑他),今天小伟上学来早了点,小王就在校门口踹了小伟两脚。小崔知道后,打抱不平,拿着棍子就要去六一班找小王,要小王向小伟道歉。
六一班老师及时赶到,把小崔劝回。小崔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跟我说:“老师对不起。”跟小崔的交谈中,他告诉我:小伟的朋友不多。他跟小伟又是好朋友,所以一直想保护小伟。这次小王欺负小伟,他就去替小伟“报仇”了。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本班的另一位同学小董因为帮六一班的同学说话,没帮助小伟,小崔骂他“吃里扒外”,没有班集体意识,还打了小董两巴掌。
小崔来到办公室坐下,我首先否定了他的这种鲁莽之举,告诉他这不是真正的帮助,反而会让事态越闹越大,让自己和朋友都陷于麻烦之中。六一班的学生会怎么做呢?继续在你不在的时候欺负小伟,还是再次找你们两个的麻烦?
果真如我所料:下午放学,六一班的五六个学生去找小崔的麻烦。幸好被音乐老师拦下了。我赶紧给小崔家长打电话告知此事,担心在校外他们发生更大的冲突,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一连串的事让我发懵了!小崔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孩子,可转眼就好像不再是以前那个腼腆的孩子了。我困惑:面对六年级如此“讲义气”的孩子,我该如何引导他?
孩子的世界五彩纷呈,孩子的思维不容小觑,面对形态各异的孩子,针对形形色色的事件,它就要求教师必须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它需要用智慧来处理,用大爱来化解。
针对小崔的做法,我会这样处理:
一、认同感给他以安全。
首先认同小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做法。作为教师,应该认同小崔的世界观、人生观,夸奖他能为朋友着想,会帮助朋友。有了我们坚定的认可,小崔首先会把老师当做“自己人”,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都会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学会和老师沟通,并征求意见。老师的理解,还可以熄灭小崔愤怒的气焰,能让他冷静下来,我们接来了的引导才会更有效。
二、客观的分析给他以方向。
下面我给你讲个故事。
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儿泣答。
"愤怒?"
"愤怒!"儿嚎啕。
"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
"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
"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
"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我上楼。
理解支持,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
"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
"所以,儿子你决定了吗?爸爸愿意支持你!"
"要这样的?"儿惊愕。
"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
"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
"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
"嗨嗨,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
"好,爸爸支持你!"
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
“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故事中的爸爸怎么样?”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引导小崔明白每一种选择都需要承担其后果,并为之付出应有的代价。目前的局势小崔已有所感知,帮助其分析接下来的事态走向,让其知道,自己的鲁莽不仅帮不到小伟,只会带来更糟糕的结局。
还要帮助小崔明白,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打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们应该学会明智地去处理。
三、正确的引导使其正视自己。
完全冷静下来的小崔,在老师的引导下应该能从事件的发生中找出自己的错误之处,“殴打小董”,“上门滋事”,都是自己的不当行为,自己在“拯救”朋友的同时也充当了欺负别人的角色,通过此次事件,找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不当惩罚“恶人”的“恶人”,学会寻求帮助,能理性的处理问题。
四、运用外力帮助解决问题。
通过此次事件,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帮助小伟真正走出困境。对各班同学进行生命教育、品德教育,引发学生不欺负并保护弱小。
小伟作为一个弱者,除了身体的残缺,心理上肯定也有缺陷,我们有义务和责任鼓励并激发他的潜能,帮助他从内心强大起来,自己成长起来,彻底成为不受欺负的对象。
守护每一棵小树的成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天职。浇水、施肥、除草等外力都是为了诱发其成长的内力,自行地寻求阳光、吸收养分和水分才能长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