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要面对一群青春期少年,每每谈起一些问题孩子,总是忍不住叹气,一个问题学生后面势必有一个存在更大问题的家庭。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养成教育的核心所在,一个孩子是整个家庭的缩影,你在ta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学校教育的每个阶段对应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幼儿园,父母希望孩子能从家庭走出去,去接触其他同龄人,他们会沟通,也会相互模仿,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来自于家庭,而非孩子本身的个性特征。到了小学、初高中,这种差异几乎决定了一个孩子在学校教育的所有表现,那些问题被放大,要纠正,已经力所不逮,父母束手无策,喃喃自语:小时候挺乖的孩子呀,特别体贴人,现在怎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惊讶于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难以置信的陌生感,但是也能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身为父母的人都听过: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于是,你放弃下班后与同事或朋友聚会玩耍,在家看着孩子读书写字,你呢,要不盯着电视,要不盯着手机,孩子在干吗?不是在写作业嘛!不,孩子在看着你,一直默默观察你的行为,对于你沉迷的东西也很好奇。这样的陪伴效果甚微,甚至会在叛逆期孩子心里埋下愤怒的种子,随时会爆发。
还有一些“拥抱孩子,就不能拥抱工作”的父母,远在他乡,留守孩子基本全部由学校在关照,学校是一个大群体,老师们实在无法做到一一照应,只能从大方向引导,而每一个孩子都是个案,没有任何一种方案会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最无奈的时候是:听到电话那头绝望的父母焦急的声音,反复说:怎么会这样?我们能怎么办?陪着他们成长,那吃什么呀?还能去要求陪伴吗?我这里起码有一半的学生来自这样的家庭,孩子能从朴实的父母那里学到基本的做人道理,坚持不受其他不良影响,其实是一个很考验人的过程。大人未必能做好,何况孩子们。而父母在外为了弥补孩子,在生活上多数是放任的态度,手机成了关爱孩子的唯一渠道,而大半孩子也毁在这个渠道上。手机管理,俨然成了学校管理的最大难题。
作为父母,我希望能陪着自己的孩子成长,看着她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能关爱他人、乐观积极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的心跟全天下父母的心一样,希望孩子们能有走得更远,更好的能力和心智。我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那就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吧!